培养化学竞赛学生的探索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4-1 11:57:43 |
|
|
一、找到竞赛选手(选苗)
美国人根据现在科技发展的速度,初步估算了2061年世界可能达到的科技水平。再根据目前美国人一定要掌握世界科技的主导和先机的企图,提出一个有针对性的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分步培养计划,简称“2061”计划。中国则针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可能对人才的需要,拟定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纲要。两者相比,各有特色,据有关专家学者所言,两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富国强民,科技是核心,教育必须优先发展。素质教育的课程化要求,催生了一期课改。但人们在实践中的经历和反思,人们觉得一期课改过于求同,而且是一种低品位的求同。强调降低标准来迎合一些学有困难同学的心理要求,即面向全体同学;再者就是降低学科标准,靠增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培养大众化的素质,即所谓面向每个同学的各个方面。这些想法和做法,对于提高全民族人民的基本素质确实是非常必要而且也是重要的,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民族精英人才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二期课改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和大多数,更要聚焦精英人才的培养,满足基于不同兴趣爱好的智优学生的特别要求。于是各种各样的奥赛班便风起云涌,席卷全国。一边是部分学校的锣鼓喧天,唱歌跳舞等形式的素质教育,一边是重点和名牌学校的披星戴月式的大跃进读书,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在起作用;一边是要淡化学科成绩,全面提高素质;一边是毫不留情的高考分数。在学校很轻松,双休日穷忙活。家长和社会都迷茫了,这样连考试都考不好的学生还有什么素质可言?这样做真得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吗?家长和社会都不置可否,无所适从。政府职能部门审时度势,与其让它这样漫无章法的自由发展,倒不如把它纳入二期课改的旗下,顺应时代的发展。二期课改的伧促上市,导致理论体系的不健全,于是创新的议题便跃然纸上。中国的教育到底向何处去?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的教育离不开中国的国情,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经营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国际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也是当务之急。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办学目标。上海是全中国的经济中心,人才高地效应显著,对高级精英人才需求量大而且迫切,上海有实力也有能力培养一大批本土化的高级经营人才。
种种诸如人均gdp和个人家庭收入等统计数据表明,上海培养精英人才的可行性论证是充分的。
上海的教育可以进行精英化教育,但不是每所学校都能进行这种精英化教学。对精英化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论证源于近几年来的各中学名牌大学录取学生数,这是一个硬指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有这样的一组数据,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的录取同学群就是可以稍加点拨而成为竞赛选手的源泉。两者相比,机遇就来了,找一个含金品位很高的富矿。值得我,更值得大家花时间和精力来充分挖掘。
二、想方设法进入这所学校
找到一个近几年高考成绩特别优秀(尤其是北大和清华,复旦和浙大,南大等录取人数较多),但在全省或全市竞赛这一块还没有声息的学校。作为竞赛教师要毫不迟疑的想方设法挤进去,如果您原来就小有名气则比较容易达到目的。如果您现在还不怎么出挑,但又非常想投身这一领域,您要早作准备,比如您一开始就要盯住您现在学校的周围有哪些重点中学或重点学科(因为这儿的生员比较好),有哪些老师在近几年中可能要退休,或高升,或因学校扩班等其他原因要进人。注意:这个信息要经常更新。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您想要去学校的某位老师和他交往,以保持信息的连续性和真实性,将来必要时他还可能为您作伐。在这期间,您要尽力提升您的知名度,比如:参加教育教学大奖赛,发表论文,或者就地取材培养一些低级别的小型竞赛选手并力争获这个范围内的等第奖,以扩大自己的影响。等到时机成熟,要大胆但心细地写出您的自荐信,最好有人陪同您一起去您一直关注的学校并递上您的自荐信,这样做有利于招聘学校的人事干部或校长在提问时帮您圆圆场。如果这个陪同的人很有影响,那您接下来的说课和试讲就显得很关键。说课和试讲因个人的风格不同而各有千秋,但有些基本功的东西是平时功底扎实的展示,相信您已经注意到了。校长不一定就熟习您选的这个专业,但学生也是接受新知识,校长和学生应该在同一起点上,校长的接受能力不如同学,所以这一节课能把校长说懂,学生就一定懂了。您要做的就是:慢,打比方,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时间空间。别自己急得不得了,先把结论或答案报出来,剥夺学生认知知识的感知过程,还硬是把这节课出彩的机会给“急”掉了。学生是课堂时的主角,[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浅谈化学教学与兴趣激发 下一个化学: 中学化学说课的学科性要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