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6-19 11:35:21 |
|
|
部分内容包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内容,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学习时要注意抓住概念的特点,注意去理解概念的内涵,如对于溶液的定义要抓住:均一、稳定、混合物;学习概念时还要注意对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学习,如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对比去理解,效果更好。
1、溶液的判断:根据溶液的特征判断(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2、溶剂和溶质的判断: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3、溶液的用途
①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②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4、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的物质:
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作用生成溶剂合物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溶解热现象┫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4、结晶的应用:结晶经常用于提纯物质。
5、乳化现象的判断:
乳化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油脂和水的混合物)不在分层而能稳定存在,能变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乳化不是溶解,不能形成溶液。
常见考法
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溶液的概念与特性,运用理化综合知识,分析、判断某些物质溶于水后造成的温度、压强、体积等的变化,能简要叙述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以选择、填空等形式考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根据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化条件,对典型物质:食盐、硝酸钾、熟石灰、硫酸铜等在外界条件改变时,溶液的组成、状态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相互转化条件。一定温度下的某饱和溶液,改变温度,增加溶剂都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所以只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同时要具备比较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交叉关系的能力。
误区提醒
1、解决溶液概念的题时一定要抓住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三点是判断是否是溶液的根本。
2、①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有多种溶质。
②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CuSO4溶液);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
③SO3、CaO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SO3、CaO,而是H2SO4、Ca(OH)2。
④溶液的质量等于[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金属资源的防护和回收及冶炼 下一个化学: 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