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育家说:“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理论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化学学科得以迅速发展也是与使用化学实验这种研究方法直接相关的,如果学生不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自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面貌。现在的学科教学正是在这一方面失败得最为明显。”
当前中学教学中确实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实验不过是学习化学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少做或不按要求做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情况并不少见。教师和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实验不如讲实验,看实验不如背实验。”而化学实验的真正内涵——动手,动脑,探索等却被弃之一边。在国际交流中也暴露出我国学生的突出问题就是实验动手能力差。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都十分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面对挑战,中国教育重视培养实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成为当务之急。化学实验乃是化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1998年新疆化学教育学术年会的主题就是化学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全国各地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深入。下面就化学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一、开发化学实验的智能价值
化学实验现象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热,有光,丰富多变,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大脑,这是化学学科特有的,独特的刺激方式,必有其特有的智能开发价值。化学实验仪器造型独特,精致美观,符合科学原理的设计还可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化学实验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只要运用得当,每个化学实验都有其智能价值。在实验中,学生观察细致,思维活跃,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情景是在其它教学活动中少见的,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告诉我们,教学中对许多问题教师虽然可以用详细的叙述向学生讲得一清二楚,但这种方式常常只能用于静态的被动学习。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来做。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地方,但是当你跟学生纠正过后学生会记得很牢,并且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做金属钠的实验中让学生来做,学生就会发现金属钠很软,可以用小刀来切。在整个过程中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原因,从而在大脑里形成复杂的思维过程。这样一来对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
例如钠的物理性质教学:钠到底有多软,不亲自用小刀切割是无法体会的;钠的金属光泽和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因演示时距离太远也不易看清;钠与水的反应即使使用投影也没有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得真切,细致,激动人心。
二、通过化学实验开拓学生的智力思维
如果在做实验之前,先提示学生注意现象,后让学生做,这样有利于对该实验的全面观察,但并不一定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正确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调动所有的感官认真观察,然后相互讨论,补充,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的方法。
例如钠与水反应,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启发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什么钠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钠熔成光亮的小球,并四处游动?为什么会发出“嘶嘶”的声音?为什么溶液会变红?并由此来推断反应的产物,进一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充分尝试,历经磨难之后获得的知识比起教师的详细讲解所获得的知识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地多,运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因为他们后期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合情合理的推导过程,经历了感性,理解的交替运作,极大地增加了对大脑的刺激量,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也有质的变化。从机械记忆转变为理解记忆,不随意注意转变为随意注意,简单的感知转变为复杂的思维等等,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活动新品质的形成,如感知的完整性和敏捷性,思维的深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等等。例如钠与水的反应,若不通过实验,学生只会记住钠的密度比水小、与水反应放出氢气。但具体的情况他并不知道。若通过实验则会看到钠浮在水面上、会熔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不停的游动并发出声音。从而从理解的角度去记忆。让学生自己做实验,他会随时注意和思考实验的原理、以及注意的事项。会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性的思维,每遇到一个实验都会去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就比较好。
三、训练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能力的发展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