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点睛之笔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0-2 14:00:05 |
|
|
?⑤、反应结束后向溶液中加入酚酞变红,是何原因?⑥、如何验证反应产生的气体?
原电池一课:用番茄锌片铜片和音乐贺卡组装一个大番茄音乐电池,将番茄藏在学生看不到的盒中,只给学生看到音乐贺卡的闪光,听到音乐贺卡的优美的旋律,当教师将番茄电池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巨大的疑问和浓浓的兴趣一起涌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师此时再展开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说水到渠成。
乙炔一课,引导学生观察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大小相仿的电石和普通的石头,分别滴几滴水,并点燃,随着乙炔火焰的燃烧,学生们的好奇心也随之热烈的燃烧起来了。为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有关知识。
碱金属元素的第二课时,先不用书本中的焰色反应的过程,设计如下实验:将钠盐、钾盐、铜盐、钙盐、钡盐等撒到酒精火焰上,(将酒精盛在的蒸发皿中效果较好),在学生惊叹那些鲜活的跳跃的多彩的火焰后再如实讲解书本中的实验操作。
又如,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先安排学生看一个“水中生火”的趣味实验:通过玻璃管将氧气与浸在热水中的白磷接触,结果白磷竟然在水中燃烧起来,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奇迹。这种酷似魔术的实验,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从而为燃烧条件的讲解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第五,复习引课: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对于那些新旧知识有交叉的课可在新课开讲前,先复习旧知识。从旧过渡到新,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例如:学习《氧族元素》一课,先复习第五章的元素周期律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高三的晶体结构可以先回顾高一的化学键的内容。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节溴乙烷可以让学生先写写乙烯和溴的取代反应以及乙烯和溴化氢的加成反应。进而展开卤代烃新课就比较顺利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一课,可以由初中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引入。
例如“乙炔”一节教学之前,首先复习乙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写出乙炔的结构式。引导学生分析对比乙烯和乙炔结构的异同,根据乙烯的性质,推测乙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为证明这些这些推测的正确性,就自然过度到“乙炔”的教学。
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该方法,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降低了本节的难度,顺利地导入新课。值得注意的是,温故导课中的“温故”是为“知新”服务的,切不可颠倒主次。温故导课一旦成了纯粹的复习课,就是一种失败。
第六,从科学故事引课:苯这一课笔者在引课中是通过苯的发现史来设计的,19世纪初,欧洲国家的照明已经普遍使用煤气,在生产煤油的过程中有一种无色臭味的液体不为人所知,在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盹,碳原子和氢原子悄悄的潜入凯库勒的梦中,12个原子们开始在梦境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盘旋起来。清醒之后,凯库勒推测苯分子是一个环。至于苯的真正结构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又如,在讲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这节课时,一上课,教师说:“今天先讲个故事。”全班鸦雀无声。“1928年夏天,趁军阀混战,群龙无首的机会,军阀徐源泉部下的一名军长,把贪婪的目光盯上了富丽豪华的东陵慈禧墓,想发笔横财,开墓后,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烟盒装着上等的鸦片,这时一个军官烟瘾大发,摸出火柴就想美美抽几口,那知刚一点火,墓室就发生了爆炸,里面的官兵被炸得血肉横飞。后来经调查才知道,爆炸是一种叫甲烷的气体引发的。甲烷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认识它的一些性质。”近乎离奇的故事,让学生惊讶不已,学生立刻就对甲烷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理,从而自觉地进入学习的角色。这样引入新课,不仅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使他们产生的浓厚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而且为主题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足见故事导入的长处和优点。
第七,其它引入法
(1)引用古诗、成语、农谚引课。
不少古诗中含有化学知识。在学习“石灰石”时,可引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导入新课,学生觉得非常有趣,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许多学生对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的形象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初三生化学课本知识结构 下一个化学: 高中生书写方程式的问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