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的可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善于捕捉学生的“不同声音”,发掘其背后蕴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和探究,这就有利于个体认识的深化、方法的获得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待课堂上的“别样声音”要小心呵护和大胆倡导,以某种建设性、激励性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的反馈。个别学生的想法一旦被教师捕捉并经提炼、引导作为全班同学新的学习材料时,就能有效地启迪其他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学会新知,使其主动发展。
2巧用学生错误
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学生头脑里难免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困难。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越来越多,时常会出现与错误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暴露出思维过程,特别是对这一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内心冲突。教学时,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错误结论自然明了,学生印象也深刻了。生成式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错误,运用老师的智慧和耐心去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这比教师的过多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3 重视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巧妙转化,组织教学,从而是化学课堂富有“动态生成性”,充满活力。
4 善用集体智慧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有着不同的实践经验与体会、已有知识与兴趣,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我们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丰富发展自己。学生的差异是一种资源,我们应将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促进课堂的生成。
[案例] 在探究苏教版必修1专题2第一单元《氯水的成分》时,我先展示一个塞有橡皮塞的盛有氯水的试管后,请“衣服上的各污垢的洗涤方法”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组长汇报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将被染色的白色棉织品裙子放在新制氯水中的现象:裙子恢复了原来的白色,但裙子上的拉链却自动地掉下来了。在组长娓娓动听地描述、大家聚精会神听的之后,笔者不失时机地问:“根据氯水的颜色及拉链因被腐蚀而脱落现象,请讨论氯水中有哪些成份?”现场的学生个个神采飞扬有把握地回答:“氯水就是氯气的水溶液,氯水呈黄绿色,而H2O是没有颜色的,故这黄绿色是Cl2的颜色,即氯水中有Cl2;铁制被腐蚀,说明氯水中可能有H+与Fe反应”。我心里乐滋滋的,马上追问:“如何验证氯水中是否真得含有H+?”学生纷纷回答:
甲:往氯水中加较活泼的金属,如Mg、Zn等,若有气体生成则收集产生的气体并检验是否为H2;
乙:往Na2CO3溶液中滴加氯水,观察是否有气泡生成;
丙:往Fe(OH)3红褐色絮状沉淀中加氯水,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丁: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戊:往滴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加氯水,观察红色是否褪去;
……
我选取了甲和丁的方案进行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得出氯水中有H+的结论。
师:氯水中有H2O和H+,但它们都不具备漂白性,难道是氯水中的Cl2有漂白性吗?通过什么实验可以得出Cl2是否有漂白性?
(小组讨论)
生1:向干燥的氯气中放入一条干燥的有色纸条,看纸条是否褪色。
为了对比,取另一湿润的有色纸条放在另一氯气中。
干燥的纸条没有褪色而湿润的纸条褪去了,说明Cl2不具漂白作用,从而引出了氯水中有漂白性质的物质--HClO。
师:请从反应的化合价变化角度来判断Cl2与H2O反应,产物除了有HClO外,还有其他什么物质?
生2:HCl。
师:HCI溶于水电离成H+ 和CI-,那么,怎样检验有Cl-?
生3:往氯水中滴加AgNO3溶液与稀硝酸。
根据学生3的实验设计进行可实验,结合已有知识,学生高兴地得出氯水中有Cl-的结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