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学生顺利得出:新制氯水中主要离子为:H+、Cl-、ClO-,分子为H2O、Cl2、HClO的结论。
在课堂教学教师去关注、研究每一个学生个性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了解他们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学生的不同经历和知识,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汇集了他们的集体智慧,突破难点,以便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不同观点被重视和接纳,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不断乐趣和成就感,主动地进行建构活动,从而生成新的知识。
四、合理利用生成资源是实现“生成性教学”有效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捕捉课堂上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把课堂突发的一些事件当作新的学习资源,使课堂再生新的思维,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化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在化学实验中往往有许许多多的“异常现象”。这些现象有的是因为操作不当造成的,有的是试剂出现了问题如浓度不对,含有杂质,有的则属正常现象。但不论是哪种现象,都应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寻找“异常现象”的根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加热高锰酸制取氧气”实验,反应前后都没有水参加或生成,但实验完毕后在试管壁上却有水珠附着。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实验现象作为教学的新增资源,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课堂再生新的思维,有所拓展,从而找出原因--药品因为潮解而含有少量水,再归纳出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的原因。
教学过程中,常有许多来自学生的资源,这些资源大都是零星的、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选择信息,对于一些有价值的创新信息给予肯定,对错误及时纠正,这样才能既实现教学目标,又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必须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要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而达到极致。具体而言,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变一种固定的计划方案及多种预设方案,使自己在实验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时应对自如;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发现学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东西时,要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找出缺陷,及时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充满着激情与智慧,也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以及挑战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徐洪俊.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中学化学,2007(11).
[2]罗声杰.化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J].中学化学,2007(12).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