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和体验。而带着探究意识的观察,也是同学们再这一熟悉的现象中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这些效果都是语言和演示实验所无法代替的。
b 从对比实验中发现
浓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如何对待着一异常现象呢?由于该实验对导管等的干燥度要求高,反应速度快(石灰水不变浑浊的时间短),所以学生们曾听教师介绍过,却从没有亲眼看到过。因此在改进后的教学实践中,播放了一段浓、稀盐酸分别与碳酸钙反应的对比实验录像,给学生们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手段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真实的感受,能重复播放的对比细节也为学生们发现问题提供了帮助,激发了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2 明确探究教学的主线
探究性学习能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颖的学习方式,因此注重过程比关注结果更重要。
在探究式的复习课教学中不能简单地以几个探究问题的解决为目的,而应明确一条以科学方法的归纳、知识网络的形成的探究主线,以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作为一种途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技能、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
① 精心安排内容的梯度
在《气体的检验和除杂》的教学设计中,分别设置了从一种气体到多种气体;从气体的直接检验到先转化在检验;从气体的检验、除杂到检验与除杂的综合考虑等探究内容的梯度,在由简单到复杂的层层推进过程中,同时兼顾试剂、仪器的选择到装置的 搭配顺序等实验探究中具体操作上的思想方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归纳提炼方法成了课堂探究的主线,使得课堂容量充实、探究思路顺畅。
② 坚持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中,精心设计探究问题、采用多种实验手段 的 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的科学思维方法。在提出了探究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假设和猜想。如针对泡腾片与水接触后产生气体的猜想中,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查看说明书上的辅料成分,那么学生就只能从溶液的颜色、气味或气泡等信息中无方向的猜想。当学生从辅料成分中猜想到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时,教师马上就可以让学生用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来验证猜想。在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教学设计中,就给学生潜移默化了 一种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方法。
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法也是学生应该重视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气体的检验与除杂》的教学实践中,除了让学生在对比实验中发现问题外,还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可设计为:
师:气体的除杂与气体的检验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生:气体的检验注重现象明显,气体的除杂要求气体吸收要充分。
师:能否用NaOH溶液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呢?
生:NaOH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不可以用。
师:现在要向大家介绍一种只和氯化氢反应,而不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溶液--------碳酸氢钠溶液。
(录像2:将浓盐酸与碳酸钙产生的气体同时通入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中,再将剩余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从两份石灰水的现象差异,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生:NaOH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而碳酸氢钠溶液不与二氧化碳反应,剩余气体仍然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鲜明的对照实验现象再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套看似复杂但流畅简洁的装置和对比实验的设计同样也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
3 及时反馈课堂的探究效果
作为复习课的探究教学,在“热闹”的探究氛围下,学生们对方法归纳和知识网络的建构到底掌握如何?在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建构主义不仅重视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设计及时反馈评价内容,通过增加师生的互动实现及时的反馈,即能使教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比较多的是在课堂上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对学生的参与、表现、探究能力的发展轨迹给予评价。但受到课堂容量和空间的限制,教师无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能力的差异也使得课堂探究当空间和机会不再均等,教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