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实验比较盐酸、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预测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共热有哪些气体产物生成并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如何应用CO2和NaOH溶液制取纯Na2CO3溶液”等。
(6)评价水平的设问
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材料的价值。教学中常用的关键词是“判断”、“评价”、“证明”、“你对......有什么看法”等,评价水平的设问,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观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判断与选择,也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如“某学生用酸化的Ba(NO3)2溶液鉴定SO42-离子,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课本中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是否合理?如不合理你认为应如何改进?”等。
(二) 设问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是设问的目的。设问要根据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进行,要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通过设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打通关键。突出重点的设问,需要围绕重点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层层深入,随着知识的展开,逐步揭示矛盾,解决矛盾。难点的攻克,则可采用分散难点的方法,把难点分散成几个较易理解的问题依次提出,逐一解决,最后难点不攻自破。问题的设置应符合以下几点原则:(1)突出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2)要有科学性和系统性、逻辑关系清晰;(3)问题要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4)设问要有适时性、渐进性,具有合理的梯度和跨度;(5)设问要富于启发性和激励性; (6)能让学生从设问中学习到思维和学习方法;(7) 要面对全体学生,兼顾“两极”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时,应控制好问题的角度 、梯度、深度、跨度和适时性等方面 。
(1)设问的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设问的角度、目标性和选择性。要选择在重要知识点的衔接处、重点、疑点的关键之处进行设问,突出教学目标
,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这一角度出发。问题的设置要有新颖性和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例如在讲授“盐的水解”这一节先提出问题:“Na2CO3、NH4Cl均属于盐,其水溶液是否显中性?”,在学生可能做出各种不同的回答后,用PH试纸测定其PH或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激发学生对盐溶液为何也能显出酸、碱性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顺利导入盐类的水解问题。又如:教学“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创设疑问:①实验室制取氨气时,为什么用加热NH4Cl、Ca(OH)2固体混合物的方法,而不采用加热两者混合溶液的方法?②能不能单独加热NH4Cl固体制备氨气?③为什么不用(NH4)2CO3固体代替NH4Cl ?④你能否设计出一个更快更简单的制取氨气的方法?通过以上①②③叁个设问,巩固加深了学生对NH3、NH4Cl、(NH4)2CO3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第④问则提升了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达到思维的升华。
(2) 设问的梯度
设置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梯度,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要兼顾到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问题的难度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采用设置一定的梯度分散难点的方法,把难点分散成几个较易理解的问题依次提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一解决,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最后达到攻破难点的目地。例如,在讲电解原理时,如果直接提出“为什么通电时CuCl2分解成Cu和Cl2而不是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显然跨度太大,学生难以做出分析。如果改成以下一系列问题逐一提出:①原电池中的电子由哪个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入哪个极?②电解池中的电子由哪个电极流入、哪个电极流出?③通电前,CuCl2溶液中有哪些物质发生了电离?电离出的离子有哪几种?④通电后,溶液中阴、阳离子分别朝哪个电极移动?⑤在两个电极附近,分别聚集有哪些离子?它们的得(失)电子能力谁强谁弱?⑥在阴、阳两极,优先“放电” 的离子分别是哪一种?为什么?⑦两极的电极反应怎样表示?⑧电极总反应怎样表示?通过以上几个设问将难度分散,增加了问题的直观性和具体性,顺利达到理解电解原理之目的,同时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领悟到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化学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设问的深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过难的问题与过于简
单的问题都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设置的问题太难,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设置的问题如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