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容易,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所以,设置问题需应有适当的深度,只有难度适当的问题才能导致积极有效的学习活动,保持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如:在做Na2O2与水反应实验时设置疑问①脱脂棉的燃烧说明了什么?②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实验中既有放出大量的热又产生了氧气?③金属钠着火能不能用水灭火?④设想将Na2O2加入到CuSO4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又如:在讲授FeCl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中设置疑问“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不伸入试管内,不与试管接触,而实验中为什么滴加NaOH的胶头滴管却要伸入到FeCl2溶液中?”达到使学生理解并得出Fe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这一结论,同时还可设置问题“实验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Fe2+被氧化?”,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将溶解FeCl2的水先煮沸驱赶走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在FeCl2溶液上加植物油隔离空气”的结论,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设问的跨度
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和素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设问要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既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和联系,要有纵向的分析也要有横向的比较。一般而言,在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而在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例如在复习Cl2气的漂白性实验中,可层层设置以下设问:①干燥的氯气有无漂白作用?如何用实验证明? ②潮湿的氯气中起漂白作用的是什么物质?③将氯气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④试分析溶液变为无色的可能性原因?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观点⑤将Cl2、SO2分别通入品红溶液观察到什么现象?将褪色后的溶液加热有何现象?说明了什么?⑥若将等物质的量的Cl2、SO2同时通入品红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⑦请你设计一个电解装置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来制取家用消毒剂。
(5)设问的适时性
课堂的设问要把握好问的时机。平铺直叙的讲解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但不分时机、不分场合、过频过滥的随意提问只会造成学生心理过度紧张。设疑的密度要适当,要疏密相间、恰如其分,要有的放
矢。教师必须在课前先做出周密的思考,设疑要紧扣知识重点、难点,不要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应在学生认识矛盾的焦点上设疑。同时,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空间,时间的确定要以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为原则。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中提出了两个方面要求:一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二是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的,创新源于质疑,设问启迪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灵活运用好设问在教学中的运用,是锻炼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有效手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