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化学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好奇善思的个性,积极挖掘教材,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爱上化学课。
一、密切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对一名教师来说,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这样才会让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课程。
怎样才能达到这两个“喜欢”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高尔基说:“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学生”,所以,教师一走上神圣的讲坛,就应心中只有学生,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以和蔼的态度,用耐心、细心、诚心,笑对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人们所期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尤其对待学困生,教师应该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原则,采用课上循循善诱、课下谈心辅导的帮教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快乐地投入学习中。
要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广博的知识。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备好课;课堂上要创设愉快轻松的氛围,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活跃教学气氛,开启学生心智。
二、注重导课的艺术性。
教师要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导入课题,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巧借故事,激发求知欲。如讲授《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一课,我先讲了一段故事:从前某国有一位使者出使到另一个国家,国王有意刁难使者,于是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我给你一枚硬币去买东西,买回的东西要充满整个皇宫。同学们,聪明的使者买了什么?”学生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蜡烛!”以此引入新课。
(2)表演小魔术,引人思索。例如讲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一课时,我表演了一段小魔术:将一张滤纸在无色溶液中浸泡后晾干,用另外一种无色溶液在上面写“化学”两字,立刻显示红色。再将其悬挂在一杯溶液的上面,过一会儿,红色消失了。这奇特的现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自然被新课所吸引。
(3)借用生活实例,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时,我播放视频:我国考古学者在挖掘出的古墓中发现,棺材中一千年的女尸不腐烂,肌肉有弹性,头上青丝依旧。保存如此之好,使用了什么物质做防腐剂呢?考古学者发现棺木周围埋了足有一米厚的木炭,这说明了碳的什么性质?木炭耐酸、耐碱、耐腐蚀,引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和探究欲,认真积极地学习本节内容。
三、精心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动学习的有效方式,它有利于全体学生参加,有利于动态的集体力量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讨论并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对要讨论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把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分享,并由此得出更接近科学的结论。要保证讨论的质量,教师应扮演好讨论的“导演”这一角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快乐学习。
学贵于思,思缘于疑。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急于找到自己读书时碰到的疑难问题的答案。我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快乐学习。
四、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实验教学鲜明生动真实,最容易引起学生的直观兴趣,有助于增强感知的积极性。对初中学生来说,实验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很少有学生在老师做实验时精神不集中。针对学生喜欢看实验、做实验,更喜欢趣味性实验这一特点,教学中我有目的地增做一些实验,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为使知识形象化、简单化,我除了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外,还重视课外实验作业的布置和指导。例如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外做家庭小实验“简易净水器”“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检验鸡蛋壳成分”等,学生积极性特别高,在实验中动手动脑,有的学生还把家庭小实验中的自制实验仪器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共同体验实验过程。
五、把课堂延伸到社会。
在讲授《爱护水资源》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课下进行社会调查:(1)家庭用水情况及节水措施;(2)本地区水资源状况;(3)水污染程度、原因及现有的防治措施;(4)针对不同类型水污染提出防治设想。课上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调查内容,在班内张贴学生编写的相关内容的小报或论文;我又组织学生分组办有关爱护水资源的手抄报,打印多份,利用休息日去村子里发放;每天早晨学生轮流去村广播站播放有关节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