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应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于教改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到与时俱进。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自己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看法。
一、营造民主合作的氛围,逐步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通过以语言为主的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统一整体。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悦、和谐的。教师应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主动性受到了限制。我们要放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培养学生处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获取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师生平等的教学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使学生把从生活中领悟到的经验迁移到书本知识中来;要相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让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探索。
如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已经学过《氧气》和《氢气》的内容,因此教师可完全放开手脚,只须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检测,为其提供必要的实验装置和药品,让其独立完成实验。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对于开放性、探究性课题和复习课,教师可让学生讲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整体素质为主”取代“单独传授知识”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把学科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师要在短短几年内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太现实,也完全没有必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提倡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不良环境状况,促其关心环保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每一张纸,积极参与绿化家乡等活动。这种教学不但会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深入教学实质,以“科学探究过程为主”取代“考试结果为标准”
以往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往往忽略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意无意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导致学生一知半解,造成思维的不连续性,影响后续的学习。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探究过程,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知识的内涵,掌握规律,引导学生善于探究,勇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时,教师可布置这样的探究问题:两种物质的分子均为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为何二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差异如此之大?两者性质上的差异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然后引导学生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具有个性特点的解决方案,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考虑,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求解,鼓励他们博采众长,拓展自己的思维。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写“探究性日记”,把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整理出来,日后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再逐条跟踪记录,与大家交流。这样日积月累,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四、因材施教,由“以统一教学模式为主”转向“以个性化教学为主”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备课采用一种模式,上课采用同一种方法,考试是唯一标准。这种“工厂”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实际,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