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些平时学习表现不错的考生,却不能临场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水平,原因何在?考场上,考生最容易碰到的“壁垒”又有哪些?如何越过这些失误而取得与平时水平相符的分数?
壁垒一:自信不足,错误有余
或许,很多考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等答完考卷最后进行检查时,忽然发现之前的答案(尤其在选择题)居然“错”了,于是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自己更为满意的答案。殊不知,交卷后与同学一说起,自己居然把“对”的改“错”了。哎呀!“悔恨不已”“伤心得不能啊”……这样的话说得再多也都是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是学生本人对知识掌握得不够,“不确定”的心理所导致;其次,经过长时间高度紧张、思考的大脑早已大不如先前清醒、有感觉,思考起来自然不如刚开始答卷时候全面、精准了。
研究表明,人第一感觉的正确率通常会高居80%以上,因此,如果对题目答案不是特别的确定,千万不要轻易改动自己第一次所做出的选择。检查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再遵从第一次作答题目的思维角度去分析,而应该从另一角度去进行思考。
不少考生轻率决定,最后直接导致改动后的答案对少错多,分数大跌。所以,修改答案时,千万要谨慎,没有充分、足够的理由,绝对不可轻易推翻第一次的选择。
壁垒二:答题时间,分配不公
不少考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等到最后写作文题时,才猛然发现离考试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为赶时间,于是不再认真思考作文的构架与思路,只瞥了一眼题目,就即兴发挥,于是文章越写越偏,怎么扯都扯不回来了;而对于理科考试,慌了神也乱了脚的考生,最后为赶时间,要么胡乱来几个步骤,盼着捞点步骤分,答案大多不能准确答出,更别说最后能抽时间来检查了。
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考生本人在时间分配上的失误。有的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死咬青山不放,一定非得搜出个答案不可,否则就没信心再做下去,结果在小小的一道题目上硬是花去了考试大半的时间,导致最后无法完成考卷。
正确的做法是,在拿到考卷后,我们应先充分利用头5分钟阅卷,了解大小题数目,还有考卷页数,以免出现漏答的情况。与此同时,也大致了解一下题目的内容与难度,好在心中做好答题安排,以合理分配时间。
应特别注意的是,考卷题头的提示语,如英语考卷往往会使用到涂填卡。哪些需要在涂写时用铅笔,哪些要用钢笔写,须看清楚才不会出错;按照由头到尾、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答题是最为科学的一种应试技巧。遇到不会的,先丢不管,这样才能保证正确做出来的试题分不丢。至于作文题,应预留够时间,力争从容写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壁垒三:作答不洁,分数尽失
考生们作答不规范,也是丢分的一个很大因素。主要表现为:没记牢基本概念,不规范书写。不少考生只写转换公式而忘了写原始公式,或者在写原始公式时把已知的符号与数字混用,遗忘了必要的文字说明等;其次,像物理、数学等科目,除了文字之外,还要画图,这就使得作答的空间相当不规范,考生的布局乱得不行,时不时还拿箭头标注下一句话的位置,加上字迹潦草、涂抹严重等,卷面的不整洁给阅卷老师添了极大的麻烦,以致对考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水平等产生严重的怀疑,由此,分数也大受影响。
作答能否规范与审题有一定的关系。
答题最好要具有针对性,清楚问题的指向性。书写不整洁,一方面自己检查起来困难,一方面也会给阅卷老师带来不少的精神负担,最后直接导致考生分数的减低。众所周知,不少科目都是以步骤抢分的,即便最终答案错了,如果书写规范,老师也会给你步骤分。
能做到心中有图,在答题前划好“布局”,合理分配好空间,这样书写起来就会更加规范,字迹也就清晰多了。
壁垒四: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高考,题量大,题型变化大,是它的两“大”特点。因此,能否弄清题意,是答题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审题不清,出现考试失分,是很大的一个因素。题目中隐含的条件,考生粗心一扫,连半点眉目都看不出来;而曲解题意的也大有人在;有的愣是没把答题要求放在眼里,而我是我走我行我素,一味地写一些与题目答案无关痛痒的文字等等。
心“全”,是审题的关键。拿到试卷,填写好有关号码、姓名后,要把试卷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大体了解试题数目、类型、占分比例。其次,是心“细”。背面有没有题,翻页文字是否连接得上,每一个数字、符号、字母、图形都要看清楚,不漏过任何一个细节。第三,是心“准”。弄懂这些题属于哪些知识范围,与过去做过的有什么不同,其中可能“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