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就是为了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本着现象明显、便于学生观察的原则,让学生亲眼看到实验的过程。如在课堂上演示钠与水的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大一点的培养皿中加水,加入稍微大一些的金属钠,然后将此反应装置置于实物投影仪下,将整个实验过程投影给每位学生观察。比起用小烧杯进行该演示实验要直观得多,这一改变可以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很清晰地观察到金属钠的变化,体会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而在进行探究实验时,我们应尽量采用分组探究的形式,让五六位同学组成一个探究小组,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到最后问题的归纳总结,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去,从中感受化学实验的多变性。如我们在进行Al3+与不同碱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时,有同学会选Al3+的溶液滴入NaOH中,有同学会选择NaOH滴入Al3+的溶液中,发现现象不同。但有同学会选择将Al3+的溶液滴入氨水中和氨水滴入Al3+的溶液中,有时现象是完全相同的。从这一组实验的探究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同样或者类似的反应物,如果你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案、不同的试剂用量、不同的试剂加入顺序,有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上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则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知,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另外,对于课后的家庭小实验,我们也应该予以充分重视。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回家积极进行实践。如我们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原电池构成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回家制作不同水果、不同电极的水果电池,从而让学生亲身体会电解质不同、电极不同对原电池的影响,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总之,实验是化学知识最好的载体。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用实验事实说话,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则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以旧知带新知———教学衔
有很多相关的知识点的,但高中化学内容更多、更深、更广,也更抽象。尤其是在高一上学期的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中,抽象概念及性质多,知识密集,理论性强,但同时又是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因此,在高一起始阶段教学中,就要求我们教师利用好初高中有关联的知识进行衔接,由浅入深地过渡到高中内容。如在进行“摩尔质量”这一概念的教学时,可以从初中原子量、分子量的相关知识引入,再结合1mol物质的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建立摩尔质量的概念;又如在进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教学时,则可以在初中基本实验操作(过滤、加热蒸发等)的基础上,总结出过滤是用来分离固液混合物,蒸发是用于分离溶于水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这一规律,进而引出对液-液互溶混合物分离的思考,从而将学生引入高中实验基本操作(萃取、分液、蒸馏等)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上升一个台阶,则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所以说,挖掘初高中化学教材相关知识,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做好初、高中的过渡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做法。
以学生为主体———课堂转换
初中教材内容较少,且课时数较多,因此,在初三上学期重点是基本内容教学,而到第二学期大部分时间则用在复习和练习上,学生沉浸在题海中,只会机械地解题,很少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而高中化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决定了高中化学教学不可能采用题海战术。因此,进入高中以后,教师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首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如在高一起始阶段,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常采用如下方法:每节课设计不少于两个活动探究;每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少于1分钟;课堂上学生分组实验、讨论、问题总结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自己的课堂连续讲授时间不能多于5分钟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进行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在争论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交流中分享学习的成果,最后在教师简短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而课堂教学也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明显提高。实践表明,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加强初高中知识、方法的衔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则学生能更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同时这种方式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