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的实验课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型实验课中,师生行为大有不同,见表2。
表2两种类型实验课中师生行为的对比
传统实验课探究型实验课
实验前检查预习情况,再次演示一遍实验,反复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验欲望
实验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注意自己的操作,强调纪律,不许交谈、走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学生间可以讨论、交流
实验后教师作讲评,布置有关该实验的习题由学生评价、小结,并要求学生查找该实验的后继补充资料
上述两种形式的实验课中师生行为方式的转化的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合作、讨论与交流。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
1·3、关注过程
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化学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何况这个“结论”学生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和书本上早已知道,就像水平很低的侦探小说或者电影那样,没有悬念,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的快乐,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同时由于结论和书本所述的或理论所推测所预期的完全一致,教师无须为解释或探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或未曾预料的化学现象进行思考,因而失去了许多了解或理解化学的机会。
例如,关于分子不断运动的活动与探究,首先做一个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实验,作为知识铺垫,然后试验分别盛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两个烧杯放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会不会发生变化,并探究其原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
2、新教材中化学实验内容的重新构建
2·1、实验内容的扩展及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义务教育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上、下两册除了配合课本内容的实验外,还安排了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内容(见表3)。
表3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人教版)活动内容统计
内容次数
上册下册
活动与探究1112
调查与研究48
家庭小实验46
这些内容的设置,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又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想象。除此之外,教科书还安排了一些实验习题,如教科书第40页习题4第2小题,请同学们利用所给仪器、药品及其他必要物品自己设计:(1)寻找新的催化剂,(2)制取氧气,(3)试验氧气性质的实验方案,提交老师审阅,征得老师同意,进入实验室,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上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从实验基本操作、物质性质、物质制备、化学知识的应用等四个方面设计了80多条活动与探究的实验。这些实验都是从自然和生活现象,身边常见的物质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2·2、实验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新教材除了大力加强实验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以外,还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既应用了所学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某些家庭小实验如利用饮料瓶、纱布、沙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淬火和回火,清洗餐具,制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