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意外中探究失败原因改进实验的能力,即实验意外-意外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求证-改进实验。
2、实验质疑,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
所谓质疑,即思考别人思考过了的问题,并结合自己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对其结论提出疑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不轻信已有的结果,不盲从书中的结论,不屈服于权威的解释,学会对知识的质疑,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形成性教育资源。如在学习第“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一节中,为了验证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性质,一般是取1-2ml紫色石蕊试液,然后通入CO2气体,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了,最后得出结论,是CO2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并强调不是CO2使石蕊变红。很明显,CO2通入水中,溶液中有三种成分,CO2、H2O、H2CO3,CO2通入石蕊液中,仍有这三种成分,究竟是碳酸是石蕊变红,还是CO2,还是H2O?说明仅凭课本上的实验无法说明课本上的结论,是碳酸使石蕊变红。此时,若教师适时质疑;同学们觉得这个实验能否说明一定是碳酸使石蕊变红?引起学生讨论,便容易从CO2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中石蕊除外其他成分都有可能是“嫌疑犯”从而得出更严密的实验方案。
补充对照实验现象结论
1、取试管装1-2ml蒸镏水,滴入紫色石蕊液石蕊液紫色变浅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2、取紫色石蕊液浸过的干燥纸花,放到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不变色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通过两个对照实验,排除了二氧化碳和水使石蕊变红的可能性,从而证明是碳酸使石蕊变红。通过对课本实验和结论的质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对课本知识敢于说“不”的精神。
3、补充家庭小实验、趣味小实验,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化学实验能生动、直观地展示化学现象,以特殊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课堂演示实验往往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及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看到实验现象,而学生实验也只是部分实验,且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几人一组,也不能保证每位同学有实践实验全过程的机会,因此,布置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质能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如雨水PH值的测量、水壶中的水垢处理、污渍的洗涤、鸡蛋壳成分的鉴别、草木灰成分的鉴别、自制酸碱指示剂等,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做趣味小实验,如“水底火花”、“魔棒点灯”、“滴水生烟”、“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火山爆发”等,能吸引更多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化学实验中,体会实验的乐趣,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可见,补充家庭小实验、趣味小实验,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能从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课堂演示、学生实验的不足。
4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的激趣功能应由激发学生积极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由会学知识到求异创新。同时,现在中考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因此,从课本知识联系生活中同类现象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也是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的一个方向。如学习铁的性质时,铁的锈蚀是一个较重要的内容,从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盛水久置的铁锅中,水面与铁锅接触的边缘易形成一圈锈斑”,结合查阅相关资料可知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nH2O,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作出合理猜想:铁生锈的条件可能为—有水、有氧气。
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将一根新铁钉放入装有干燥氧气的试管中密封观察;
将一根新铁钉放入装有水蒸汽和氧气的试管中密封观察;
将一根新铁钉放入装有经加热煮沸的蒸镏水的试管中密封观察。
观察记录现象:经过多天观察,第一和第三根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第二根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
分析现象和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铁在有水有氧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铁生锈会不会受空气中其他成分如CO2等的影响。
交流应用:根据铁生锈的原因,讨论防锈原理,提出防锈措施。
此外,老师还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