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技法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4-15 12:06:27 |
|
|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深入剖析概念帮学生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从正反两个方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注意前概念对学生的影响
有些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之前,已经对某些物质有了一些认识,而且这些认识已经在头脑中沉淀下来,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并且和我们所学的正确的科学概念有时会相互抵触。这样对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就会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教学“盐”的概念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存在“盐”的概念,他们生活中的“盐”的概念指的是NaCl一种物质,而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一类物质的总称,如果教师在教学前不对学生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前概念进行“破”,就不可能有对新的科学概念的“立”,造成学生对新的科学概念模糊不清,相似的还有“碱”与生活中的“碱”的概念的区别,“酸”的概念与“酸味”的区别和联系,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前必须对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对所教授的概念学生是否有前概念的存在,以及可能出现哪些前概念的影响必须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少走弯路。
五、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来教学
有一类前概念虽然与科学的化学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之后,再辅之以有关的引导,便不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这类概念在学生头脑里的形成并不涉及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属于认知同化过程。有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前概念进行教学。例如:“燃烧”的概念,在学生未接触正确的化学概念之前,学生已对燃烧有所认识,只是未形成科学的概念,这样教师只要对学生的前期认识作正确的引导,并和科学的概念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建立“燃烧”的概念,同时各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有时会互相渗透,正确利用学生在其它学科中已建立起的“前概念”,会分散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例如:“有机物”的概念,在生物课中就作过介绍,但与化学课中的“有机物”的概念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生物课中介绍的“有机物”的概念与化学课中介绍的“有机物”的概念相比较,让学生找出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从而建立起本学科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
上一个化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下一个化学: 新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