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三化”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5-24 14:42:59 |
|
|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一说法符合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设置,强调有效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已经获得很多人的认同。
在对有效教学进行评判的诸多标准中,最核心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否主动学习,以及怎么学习和会不会学习。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细化为如下三个追问:(1)学生本来就有差异,课堂上能否实现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有效教学呢?(2)怎样才能改进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无效、低效的教学行为呢?(3)教师专业水平差异大,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协调好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呢?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样化、最优化、专业化三个角度思考实现有效教学的可能途径。
一、多样化:调适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效能
课堂教学中,总有一些学生无法跟上整体的教学进度,也总有一些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些都是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深感遗憾和无力的方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效教学的困境。教师如何加强引导,才能全面提高学生个体和课堂整体的学习效能,促进有效教学呢?有一种有效的做法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适多变的课堂环境,对各种类型的学生进行准确定位,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新课改以来,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极大丰富决定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主动成长。为此,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手段最忌单一操作或一成不变,必须多样化。譬如,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也显现了巨大的潜力,于是有很多学校甚至明确将使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堂课的必要条件。可是,无论多媒体教学多么有优越,也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一定要遵循教学的规律,与板书、学生讨论、师生问答、课堂展示、课堂演练等常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进而实现准确有效的教学。
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作用,不仅包括文字、实物、图表、音像等信息或载体,还包括教室的布置、室外的噪音和光线等外在条件,更包括情绪、心境、兴趣等内在因素,如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等。《中学课堂管理》一书中,温斯坦教授指出:有效的课堂首先要营造“尊重他人、井然有序、卓有成效的课堂环境”。教学环境和课堂学习之间的关系,类似汤和盐的关系。理想的课堂教学环境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课堂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同化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成长。比如,即便是小到座位的安排,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关于这一点,《中学课堂管理》一书中几位老师不同的排座位的方式就使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形式的目标是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根据统计中座与前座确实能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而后座上的学生则很容易“走神”,参与起讨论来也有困难。为此,限于空间约束,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地环绕教室走动,和后面的学生多进行个别交流,或定期更换座位,以实现班内学生在教学环境上的公平。
理想的教学应该能够“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各种类型的学生进行有效定位,发现他们的个性和独特之处,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积极的做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总之,多样化的课堂,关键在于有效教学理念下教学生成的合宜,以及师生对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合理引发与对生成的有效把握等。
二、最优化:遵循时间分配律,提高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时间是上课后的第五至第二十分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将教学时间转换成富有建设性的学习活动时间——这种时间才是准确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时间,才能提高学生的成长效率。
如何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优化呢?请记住下面这个时间分配律公式:时间管理=事件顺序+时间分配。课堂上,某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玻璃罐,然后拿出一袋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对学生说:“这个罐子装满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装满了。”“真的吗?”这位教授接着又拿出一袋碎石子倒进罐子里,然后问学生:“这回罐子装满了吗?”这次,学生犹疑地答道:“可能没满。”教授再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倒进罐子里,倒完后问学生:“这个罐子满了还是没满?”学生这回学乖了,都回答说:“没有满。”教授又拿出一大瓶水倒进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的罐子问学生:“从这件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重要的知识?”一阵沉默后,一位学生回答说:“我们无论多忙,无论行程多满,总是可以挤出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教授听完后点了点头,并微笑着说:“你的回答不错,但这还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点。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石子放进罐子里,也许以后就没有机会放进去了。”如果我们足够细心,我们或许能发现教授上的就是一节“时间管理”课。
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优化设计非常关键。教师要想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最优化分配,必须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选择等问题,进而让学生不仅知道宏观方面的“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还要让学生知道微观方面的“先学什么”“主要学什么”等。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这就是说,新课程“三维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理论标准,每节课都应该有一个明确而集中的具体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而这首先依赖于对学情的充分了解。由此可见,立足教学目标的定位,有效地判断学情,弄清楚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再确定如何分配教学时间,然后在有限的时间中依序放进“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和“水”,才是课堂起始阶段就会遇到的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最优化的关键性问题。
三、专业化:把握课堂教学尺度,提高效益
教师是有效教学的主导者,是课堂发展方向的掌控者。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体现专业素养、教学技能、反思能力、教学热情和奉献精神等。教师的专业化首先体现在能看懂、看透教学内容上。很多教学内容要表达的深刻内涵有时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有些教师尽管每天给学生上课,但是所教内容其未必真的都弄懂了——这就谈不上专业化,而是“误人子弟”。专业化的教师,面对文本,不仅会在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一语就将其道破,而且还没有丝毫的偏颇或曲解;更能独具慧眼,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温故而知新,在平中见奇中推陈出新,发掘学习内容的本意和时代性。比如,教学巴金的《小狗包弟》,教师就必须了解文本涉及的文革背景,进而弄懂作者是在用锋利的人性之刀解剖“文革”时期人性的丧失,并对今天的人在人格修养方面进行了观照——这才是文本的内核,才是课堂教学的意旨所在。
教师的专业化还体现在教学技能的合理运用上。比如,专业化的教师应该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探幽发微,推动课堂向深层次拓展和延伸。当然,运用教学技能的基础是“文本”,离开了这个基础,运用教学技能就不是教学而是“另起炉灶”了。因为,任何教学技能只能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应该是教学的“佐料”,而不应该成为教学的“主食”。总而言之,所谓的教师专业化,最根本的体现其实就是以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并使学生最终实现“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
|
上一个化学: 课堂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统一 下一个化学: 从现实出发追求理想目标——关于课改的思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