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 注册
科普之友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化学 >> 化学教学教研 >> 正文  

化学教学的点拨艺术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7-2 14:38:02
 
点拨的“点”是指给学生某种启发性指示,“拨”是指为学生拨开学习上的迷雾。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遇到一些疑问,产生一些误解,思维被阻塞等现象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点,使他们思维通畅、拨云见雾、豁然开朗。点拨的关键是要找准学生的真实情况,把握好时机,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量点拨,就像雪中送炭,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学生有所悟,教师来“点明”
  新知识比较单一或属于后继型的一些教学内容,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教师可提供一些较好的情景或实验,让学生尽情“挥洒”自己的所见所思,让他们自己感悟新知。教师只要将学生零散杂乱、参差不齐的想法,整理成“章”,沟通成“网”,连接成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知识链,从而“点明”新知的内涵。
  以学习“离子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为例,教师先演示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这个实验,并让学生写出它的离子方程式。然后,教师又做了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这个实验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施式。学生写完后可问学生有何感想。有学生说:“这个离子方程式怎么和前面的哪个一样呢?”,这时,还没发现这点的学生也齐声附和,此时教师引出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区别,学生也就容易理解。至此,教师并没有立即结尾,而又继续提出问题:除了以上两个反应,有没有其他的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也和上述一样呢?问题一提出,学生又纷纷投入到紧张的思维中去了。不一会,“我找到了,硫酸钾溶液和硝酸钡溶液的反应就是”,“硫酸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也是”。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拓展问题: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不是?硫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又如何?此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争论、书写,当教师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已经有所感悟,就直接“点明”:可溶性钡盐与可溶性硫酸盐(硫酸)在溶液中的反应才可用Ba2+ +SO42-==BaSO4来表示,他们的实质都是Ba2+与SO42-的反应。从而将新知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二、学生有疑惑,教师来“拨雾”
  学生对一些浅显的知识能自学并理解,而对一些较深奥的知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应在展开阶段通过对话与交流充分暴露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抓住学生的“疑惑”进行“拨雾”,使“山穷水复疑无路”变成“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复习“碳族”一章时,为了强化对铅化合物特殊性的理解,课堂上有下列一个教学片段。
  师:已知+4价的铅不稳定,易转化为+2价,请写出在PbO2中加入浓盐酸的化学方程式。
  生:PbO2+4HCl=PbCl2+Cl2+2H2O(由于该问题已接触过,大部分学生能得出正确结论)。
  师:请大家分析本题所得出的信息,写出Pb和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结果:大部分学生把产物写成了PbCl4。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是PbCl4?
  生:因为Cl2的氧化性很强。
  师:那PbO2和HCl反应为什么能产生PbCl2和Cl2呢?难道生成的Cl2就不会把PbCl2氧化成PbCl4?
  学:(齐声)Pb和Cl2反应应该是PbCl2。
  评价:这两个问题的核心是+4价铅的氧化能力比Cl2强。
  本案例中,教师敏锐地考虑到了学生凭记忆给出正确答案的可能性,立即用一个逆向问题测试学生对问题本质的掌握情况。结果证实,大多数学生对前一问题的核心还是一团迷雾,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疑惑,作了一个简单的有效反问“那PbO2和HCl反应为什么能产生PbCl2和Cl2呢?难道生成的Cl2就不会把PbCl2氧化成PbCl4?”令学生豁然开朗。这一反问“拨雾”,同时也引导学生找到了核心问题的挂靠点。
  三、学生受局限,教师来“点补”
  学生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在自主学习中往往难以“钻”进教材,看不到教材中蕴涵的“精神实质”,也难以“跳”出教材,看不到其中可发展的“变式空间”。此时,教师要发挥先行者的作用,及时进行“点补”,引导学生透过书本看到它的“根须”与“枝叶”,让他们有新发展、新思路,从而加深认识,扩大视野。
  例如在学习“浓硫酸化学性质”时,使用下列例题:足量的铜与一含1molH2SO4的浓硫酸混和并加热,能产生多少摩尔SO2?师生之间进行了交流。
  师: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
  生: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师:根据以上化学方程计算,产生的SO2为多少摩尔。
  生:(非常集中)0.5mol。
  师: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会有何变化?铜能否与稀硫酸反应?
  生:浓度逐渐变稀,产生的SO2应小于0.5mol。
  师:对了,我们不要只限于书上说的计算模式,还要结合具体物质和反应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
  师:如果把上题中的铜换为金属镁,则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多少?为什么?
  学生又展开了思维和讨论。
  生1:产生的气体为SO2和H2的混和气。
  生2: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应大于0.5mol小于1mol。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提问和“点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初步培养,同时,能很好地加深理解浓硫酸与稀硫酸化学性质的区别。
  四、学生被阻塞,教师来“拨通”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受思维能力的限制,探究思路往往会受阻或偏离方向。这时教师要及时适量的进行点拨引导,将受阻的线路“拨通”,使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下去。
  例如,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了强碱弱酸盐之间一定不发生反应,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一定发生双水解反应这一观点。对此,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结果显示:NaAlO2+NaHCO3+H2O=Al(OH)3+Na2CO3
  CuSO4+Na2S=CuS+Na2SO4
  [分析1]NaAlO2+NaHCO3+H2O=Al(OH)3+Na2CO3
  联想:Na2CO3+C6H5OH=C6H5ONa+NaHCO3
  酸性:C6H5OH>HCO3-
  比较:NaAlO2+NaHCO3+H2O=Al(OH)3+Na2CO3
  酸性:HCO3->Al(OH)3
  [分析2]CuSO4+Na2S=CuS+Na2SO4
  假设:双水解  Cu2++S2-+2H2O=Cu(OH)2+H2S
  溶解度:Cu(OH)2﹤CuS
  双水解反应
  归纳: 酸式盐+碱式盐         反应发生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
  又如:铁与铜混和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m1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后,剩余金属m2g,则m1与m2之间的关系是  :(A)m1一定大于m2;(B)m1可能等于m2;(C)m1一定等于m2;(D)m1可能大于m2。很多学生错选B或D,原因就是认为剩余金属是Cu或Cu和Fe,加稀硫酸后:Cu与稀硫酸不反应,m1=m2;Fe与稀硫酸反应,使得m1>m2,并且始终绕不出这个“圈套”。这时需要教师进行点拨沟通,引导学生分析金属与稀硝酸反应后溶液中隐含着,学生很快明白:加稀硫酸后又得到了硝酸,无论什么金属剩余都一定溶解,从而得到正确答案(A)。
  总之,“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点拨策略,较高的引导艺术,才能梳理学生的已知,抓住学生的未知,挖掘学生的潜能,扩充学生的储备,从而游刃有余地调控整个课堂教学。
  • 上一个化学:

  • 下一个化学: 没有了

  • 备战中考化学,你需要什么?

    纯净物与混合物(实验教具设计)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显示

    氢气燃烧连续爆炸实验

    合金的熔点一定比其组分熔点低吗

    能源的分类和能量的转化

    明矾净水作用的实验演示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化学实验:蔗糖焰火实验

    知识点:氧气的制取

    对氨分子扩散实验装置的改进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教研
    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人类首次成功研制“艾滋疫苗”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人类能否适应移民外星球 微观蠕
    普通自然地理[地震]关于青海玉树地震小短文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英研究称泰晤士河长期氮污染源
    宇宙奥秘
    [航空航天]天文爱好者拍到奇特太阳大气 犹
    [航空航天]我国太空实验室2020年前后建成
    [太空景色]摄像机记录世界各地的英仙座流
    [宇宙探索]研究发现太阳活动增强使地球温
    未解之谜
    [麦田怪圈]2010年7月18日出现的麥田圈视频
    [未解之谜新闻]天文学家称有证据表明未来25年
    [麦田怪圈]美丽的麦田怪圈显示在2010视频
    [UFO飞碟]英空管负责人称英国每月都能发
    生命科学
    [生物*医学]研究称女人掉眼泪可使男人性欲
    [生物*医学]英国用转基因疱疹病毒治疗癌症
    [生物*医学]日破解影响生殖细胞形成的蛋白
    [生物*医学]盗梦狂想曲:深度催眠的力量到
    动物世界
    [动物趣味知识]除了保护色和拟态外动物还有哪
    [动物世界]志愿者探访江豚栖息地 野生江豚
    [动物趣味知识]初二英语演讲:濒临灭绝的白鳍
    [动物趣味知识]中国儿童小百科全五册人体奥秘
    科普文章
    [物理教学]学习物理的三步曲
    [医药健康]科学家发现一项自闭症生理指标
    [物理教学]物理大题步骤书写的四个注意事
    [生命科学]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神经组织机制
    [力学]弹力和弹性你分的清楚吗? 
    [数学教学教研]高三期末数学复习备考详细计划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使用本站前必读
    Copyright © 2007 - 2013 科普之友( www.kepu365.com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