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材料:汽水中的二氧化碳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7-5 13:25:56 |
|
|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汽水中的二氧化碳》,这是一个自命题目,它主要内容来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用途》。
随着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我更新了教育理念,大胆探索,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知识,成长为学习的主人。
本次说课一共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其中教学程序设计是我将重点和大家介绍的。
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地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是大号知识基础,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课目。从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来看,二氧化碳既联系到已学过的碳的单质,有联系到了碳酸、碳酸钙等重要的含碳化合物,同时为一氧化碳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科内容为本单元的核心和纽带,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其次,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我们续学习氧气后第二次系统学习到的物质,同时还是学生很熟悉的一种气体。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是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并且通过大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探究乐趣,形成探究方法。
据以上分析,考虑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需要,教材特点和教材要求达到的目的,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上两点。
其中教学的重点又体现在: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全面了解,以及实验探究方法的形成。教学的重点中又凸显出了,教学过程的难点:二氧化碳和水以及石灰水的反应,并记住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难点的突破我将在教学程序设计中详细说明。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更有利于教师实施课堂教学。首先在知识方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学生接触化学不久就已经知道了,并且还了解了能用这一现象检验该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可是“变浑浊”这一变化的原理还没有落实。另外在学氧气的性质时,已对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自身也不可燃烧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并能用化学方法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这现象,学生完全不能用原有知识加以解释。所以学生的已有知识是零散的、不全面、不系统的。本节课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限制是,并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本节新知识进行整合,之后将其系统化、网络化。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过氧气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逐步学会了认识物质的模式,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是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着手,再通过性质决定用途,联系生活实际与社会接轨,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混乱。其次,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已经了解到了实验探究的5个步骤,但欠缺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的习惯,所以本节课拟从实验探究入手,强化探究意识,形成探究方法。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是化学,只是欠缺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所以我的理念就是: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择优选择学生常接触到的食物为激发点,利用科学探究的步骤逐一呈现知识,最后联系社会得以延伸。
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我认为教学的过程没必要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思路,只要能完整清晰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都应该是一堂完整的优秀的教学案例。基于以上想法我的1、2、3个创意点就诞生了。
为了能清楚的呈现知识,本节课我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上,而他们的优点和用处我已经清楚的呈现了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将配合问题讨论法,讲解法,比较归纳法等等。争取形成“让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学生与教师形成双向交往”良好学习氛围,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下面我将着重和大家介绍下我的教学程序设计,我的教学程序设计一共分为5个步骤,依次是: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和整合--拓展关注社会
因为“死狗洞之谜”很多学生已在课外听说过了,所以难以彻底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我更新课引,请各位老师欣赏一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透心凉的感觉,现在同学们就摆弄下桌子上的雪碧饮料,譬如:观察标签,摇动,喝……在活动中,请仔细观察,小组讨论,从中发现问题,并将相关内容写在草稿纸上。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汽水中的问题。板书:汽水中的……?
这样,就通过影片的播放并结合生活中熟知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和探究欲望。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巡视、帮助、指导,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组织学生将自己提出的问题展示出来,教师简要板书,要求尽量不重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合并,找出本节课探究的重点,对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粉笔着重勾划出来,马上解决;对本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下来查阅资料等,通过其他方式解决。这样的过程既找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知识重点,同时,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通过对问题的初步评价,培养了学生对猜测作初步论证的意识。
而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的就是教师应事先预测学生筛选后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上5个问题点:产生的气泡是什么气体?为什么打开瓶盖会产生气泡……
有了问题那么就该以科学的实验探究步骤去解决问题,有了问题,接着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假设,并设计出相应的方案,将问题一一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依然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下面我以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为例详细介绍下解决问题的过程。
产生的气泡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测、想象。可能会得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一系列气体。根据氧气比较活泼的性质推出不可能的氧气,续而设计出验证是否为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案证明猜想。学生会想到用粘有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瓶口,或者用注射器抽取气体注入澄清石灰水中,这个过程只要学生的设计方案有可行性,都要给予鼓励,并争取满足他们对仪器的需求,按他们自己设计的方式检验气体。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注意组员间配合,最后得出结论: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老师进一步提示,白色沉淀是碳酸钙,那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那么你们觉得还会有其他产物么?学生根据原子的种类和树木守恒得到同时还产生了水。这样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验证猜想或假设,突破了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这一难点,强化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知识。并且强调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对先学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那为何打开瓶盖,二氧化碳会从饮料中一出呢?二氧化碳气体是如何“跑”到饮料中去的呢?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进行逆向思维,增强学科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当学生明白原理后,再做演示实验6-4,增强学生的印象。
当学生觉得已经明白的时候教师继续加深问题,这个溶于水的过程是否有化学变化发生呢?教师应在学生不能完成假设的同时,为学生搭建知识台阶,以降低知识难度,为后面的探究实验作方法铺垫。此时教师呈现像融有二氧化碳的水中加入之色石蕊溶液变红是演示实验,从而再一次启发思维,是什么在和石蕊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呢?分析瓶中物质二氧化碳、水、或许还有新物质。学生很容易设计出水与石蕊反应的实验,但是在二氧化碳与石蕊溶液反应是将会出现争议,这个时候老师适时的呈现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从而解决这一争议,并且将水不能和二氧化碳接触以后再用石蕊检验的这一知识点潜意识的分化了出来…………这样步步为营,最终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理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事实,突破了本课的第二个难点并顺利解决了为何要叫碳酸饮料的问题。
那为何又会出现三、四这样的现象呢?从而又引出碳酸并不稳定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提出的问题,充分体验化学学习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最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最后一个问题,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在做出一个补救,比方演示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等等。已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紧接着是本科的中心环节,学生虽然有了知识,但并未形成体系,所以老师应当板书重要的知识主干,并鼓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将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板块,整合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便知识更加牢固的进行掌握。突出对二氧化碳性质探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强调性质和用途的关系,通过观看录像了解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并形成辩证思维,凡事有利也有弊,了解温室效应。并能运用本节课知识解决某些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加强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意识。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本课将黑板分为4块,左边呈现实验探究的问题,紧挨着书写通过问题得到的结论,第三块罗列出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最右边书写侧重点知识:比方说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等。
本节课的作业准备进行分层布置,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感受到独立完成作业的喜悦,而作业的最后一个问题一定是: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学到什么?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和对化学后续学习的兴趣。
|
上一个化学: 化学教学的点拨艺术 下一个化学: 对一道选择题答案的质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