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液变黑反思录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7-26 14:36:49 |
|
|
为了增强学生对电解的感性认识,在组织“电解”一节教学时,我把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电解氯化铜溶液改为学生实验。
化学实验室里,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做着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既然这是一个教材中安排的随堂演示实验,是一个已经经受过多次检验的实验,在组织教学时,我就想该实验没有什么问题,一切实验现象应该在教师的预料中。
固然不出所料,近乎全体学生都顺利地完成操作,得到了比较明确的实验现象。即接电源正极的电极析出刺激性、黄绿色的气体,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呈蓝色,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氯气;接电源负极的电极析出金黄色的金属,推测可知是铜。很快形成了电解氯化铜溶液产物的共识。
这时,有同学说,我觉得电解液变黑了。经他一说,许多同学也赞同地附和:在U型管的阴极附近,溶液变黑,黑色物质不断扩散,细心的学生进一步指出阴极区从接通电源就开始变黑。这是什么原因?
说实话,这种异常实验现象我也很惊讶,竟一时难以解释。既然如此,为何不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们共同探讨呢?经短暂的课堂调整,我拟定了共同探讨这一异常现象的方案:提出猜测——设计验证方案——实验——讨论——再猜测。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师生开始了随堂探索活动:
第一个猜测:可能是溶液电解后pH变大,产生氢氧化铜并分解后产生氧化铜。为了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大家又设计如下实验:根据氧化铜能溶于盐酸,向变黑后的溶液滴加盐酸,溶液颜色应能恢复到原来状态。实验结果是盐酸不能改变黑色溶液。再经过较长时间的电解,发现U型管阳极处出现蓝色沉淀,可见,氢氧化铜不能在阴极产生。这种解释不正确。
第二个猜测:有学生忽然联想到银镜反应实验中,溶液也变成黑色,那是因为未能吸附在试管壁的银粉末造成的。现在这种黑色物质是不是也象银镜反应那样是由于铜造成呢?如果真的是,这种物质加盐酸没有现象而加入硝酸应该有所变化。向黑色溶液中滴加浓硝酸再加热,发现试管溶液上部果然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证明这种猜想正确。
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上述实验方案设计没有说明电解前的溶液加盐酸、硝酸是否发生了变化。大家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对照组,从而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第三个猜测:与电解液有关。稀释电解液后再电解,发现电解液不再变黑,用硝酸铜溶液替代氯化铜再进行电解,发现电解液也不再变黑,说明铜在电极上吸附的因素还与电解液浓度、电解液性质有关。
至此,电解氯化铜溶液过程中出现黑色这一实验异常现象得到初步的解释。但回想当时在自己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回避问题,选择与学生共同研究来解决这个难题仍有许多感慨。
说实话,电解氯化铜溶液这一实验做过多次。我相信早已有学生和自己碰到过这一异常现象。但为什么直到现在才被学生揭示出来呢?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观察到预期现象,习惯于把学生能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作为评判实验成功与否的依据,习惯于“忠实”地执行教材,习惯于把知识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忽视了宽容民主教学气氛的创设,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从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的新发现。学生也习惯于猜测教师的意图,一旦得出书本或教师想要的结论便万事大吉。有的学生更慑于教师的威严,不敢发现或不敢报告发现,从而逐渐远离了科学本质。
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比比皆是,许多科学发现就来源于“实验异常”。而我们在坚持科学教育的同时却难以容忍“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现象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发现问题的兴趣、敏锐性都将消退,还奢谈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际上是很难通过教师传授的。教师如能做到不扼杀不压制学生天性中存在的创新萌芽就算不错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新发现,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教师具有捕捉学生中创新火花并发扬光大的能力,则更是万幸。
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自主探索实验,给学生发现新现象提供了条件。学生有了新的发现,证明学生是最积极的因素,而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和乐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而不是被压制。
看来,尽管我们不能“有心”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但我们却能“无意”保护了学生的创新萌芽。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端正自己的角色,承认还有许多东西是未知的;有没有与学生共同研究的童心,去体验学习的乐趣;有没有敢于面对未知的勇气,用行动领引学生,与学生共享成功或失败的信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得到发展,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化学知识是载体,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传授教材知识固然重要,但在问题面前,不回避,与学生共同探索却另有一番风味。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口号,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结果。要想让学生拥有较高的科学素养,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不能忽视。在解决这些实验异常现象方面,有许多解决方法,象上述这样的解决方法是“最苦最累”,在某些人眼里是不经济低效的,但我的教学感觉却是鲜活的。通过这些探究,我体会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
上一个化学: 高考化学能力要求的变化 下一个化学: 引导反思提高化学复习效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