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之体验合作促发展,人人有战场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8-5 20:51:02 |
|
|
分组教学,是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出充分民主和信任,更显现“自主、合作、探究”现代教学方法和理念。
一、分组教学的原由
在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先进教育理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的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以及今天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可以说,这些都是对分组教学的一方面阐述,也是分组教学的起源。
归根结底,分组教学的来源是各种先进教育理念的总结和高度概括。
二、分组教学的必然
人们往往认为,学习是一种个人的活动:学习者把自己埋在书本里,独自去掌握其中的内容;诚然,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活动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效果最好。
但是,书本仅仅提供了学习的原材料。在接受了各种事实材料之后,还需要解释它们,将它们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分门归类,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在对这些知识进行组织和筛选的过程中,在认识这部分知识与知识整体的关系的过程中,以及在将重要内容与不重要内容作出区分的过程中,与其他人进行讨论是极有价值的。跟别的学生讨论你学习中的问题,往往能帮助你纠正一些错误的看法,也常常可以为你尚未解决的令人头疼的难题提供解决的线索。这会使你对学习产生新的看法和新的动力。此外,向其他人转述并说明你的学习,又有助于理清你自己的思维,分组教学将成为一种必然。
三、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的优点
1、这种形式激发了学习动机和兴趣。
通过与别人共同学习和与他人交谈,比通过单独学习和单独思考更容易保持学习中的兴趣。这是确实的,尽管确有些人更愿意单独学习,而另一些人更喜欢跟其他人一起学习。
2、有些任务由一个以上的人来完成会更自然和更有效。
有很多明显的例子,比如象搬一个梯子、核对一张表格、以及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日常工作。这时,两个或更多人的合作力量要比分开的力量大很多。也许很少存在需要合作的力量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但是在实验室里或是车间里,小组工作要比个人工作更有效率。劳动的分工允许每个人去完成最适合他去完成的那一部分任务。
3、在学习中,与其说小组讨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如说它的作用在于能使人们把各种事实和理论按其相互关系置于恰当的位置。
前面提到学习活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的获得,第二个阶段是信息的组织和使用。可以说,小组讨论在第二阶段中是最有价值的。实质性学习通常最好独立完成。还有一些学习任务,比如象写报告和文章,尽管个人在计划阶段可以广泛地征求意见,但在完成阶段,则必须依靠自己的判断。
4、小组学习和小组讨论本身就是悦人心意的。
世界上的一切工作都是借助合作的力量来完成的,而且磋商和讨论也是民主生活的一部分。仅举一例来说明:现在,多数研究工作都是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的,因为很多题目都太大,个人无法单独解决。在小组讨论中,我们学会了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以观点上更少走极端。当然,这并不是说,你总得同意别人的意见。与别人发生争论和意见不一致,常常具有激励作用。
正如前面所述,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某种情绪因素。当小组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而且也影响参加人的态度和动机的时候,小组学习的方法就有特殊的含义。
四、“小组讨论法”
所谓小组讨论法,指的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人一组的小组,向小组提出一定的任务或问题,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共同完成,共同解决。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这种方法最早出现在本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现在已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1.小组编排
显然,进行小组讨论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小组的编排问题。如何编组最有效?先从小组的规模来看,小组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小组成员越多,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就可能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组成员越多越好。因为小组汇集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还取决于小组讨论的程度。成员过多,部分成员就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发表见解。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开放型的,每个成员都应有充分的机会发表见解。从这意义上说,小组成员又以尽量少为好。权衡上述两方面的利弊,小组的规模以3~5人为宜。
各个小组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即每个小组都应有一定的优等生、一定的中等生和一定的后进生,如此搭配,才能使每个小组的讨论都得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优等生对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帮助是极其明显的,而优等生从中等生和后进生身上所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也是极其有价值的。
2.小组任务
向小组提出的任务或问题应符合以下两点:一是适合于进行讨论,协作完成;一是问题的难度必须处于小组成员学习能力的范围之内,即小组成员有可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中小学生在组织小组讨论时,所提出的具体任务大体有以下几种:
(1)小组预报。
也称小组推理。向各小组提供一篇文章的前面部分,要求学生讨论,共同推测以后的发展情节,再将原文发下,让学生比较;或者要求学生听了一则新闻后,共同编一个故事,以前发生了什么事,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以后还将会发生什么事。
(2)小组完型。
也称小组填空。将省略了特定词汇的一段文章出示给小组,让学生商榷填上什么词最合适,然后将原文发下,进行比较分析。省略的词语可以是有规律的,例如每隔七个词省略;也可将其中的重要概念省略,以便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重要部分。
(3)小组整理。
将一段文章的句序打乱,出示给小组,让学生讨论,判断这些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将这些句子重新组织起来,使之获得意义,然后将原材料发下作比较、分析。
(4)小组比较。
讨论问题,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小组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小组观察。
在各小组面前的桌子上放上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动物,让大家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之进行观察和描述。然后将各人的认识集中起来,进行组织、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总之,只有当任务成为学生的真正问题时,他们的思维才更容易被激发,也更容易进行真正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可能在自然情境中自觉地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讨论。
五、讨论过程
在进行讨论之初,频繁地出现冷场、嬉笑、戏谑以及与主题毫不相干的闲谈是在所难免的。实际上,这是学生达到真正讨论的必要阶段。因为课堂中真正的讨论有赖于学生从教师的过分管束下解放出来的自由感,并且,学生那嘁嘁喳喳的谈话,或许正是他们正在进行真正学习的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干涉都是错误的。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在各个小组之间,担负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旨在改变学生讨论的性向,指导学生变“听讲”为“倾听”,变“说话”为“交谈”,并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一般来说,如果每周进行一次讨论,那么,二十四周后,学生就能进行真正讨论,即能在自然情境中自觉围绕任务进行讨论了。
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规定恰当的讨论时间,以诱发学生的紧迫感,逼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效率,深化讨论。
2、在讨论的后阶段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总结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将这种结果向其它小组或全班汇报,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3、对讨论进行得好,完成任务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
小组讨论法之所以在英美等国得到广泛的运用,并开始渗透到具体的学科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社会对提高教学效率的要求,同时又是由其自身的功能决定的。小组讨论法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深化学生的认识。“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感知和见解,集思广益,拓宽思路,从而深化认识,顺利解决问题。
2、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言语的交际功能进一步加强。为了互相交流感知与见解,学生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同时又要寻找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因而可以促进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并进而更新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组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成了小组的基本活动,这有助于推动学生深刻地认识合作的价值,发展学生对差生或体残学生的良好态度,养成合作精神。总之,小组讨论法是富有成效的,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的。
六、及时总结
在讨论中,学生对问题积极地思考、分析和争论,但他们最关注的是教师对自己的见解做出来的反应。因此,教师及时总结是非常必要的。总结的既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意见,又要做出科学的结论。教师的总结要能使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概念。
课后,教师及时做好讨论情况的总结分析,对每个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探索精神、表达能力和积极程度等作出较详细地记载,作为以后评价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参考内容。同时,对讨论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要求,分析学生对问题探索的深度和正确程度,讨论题目是否恰到好处等,作为今后改进教学的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讨论法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不少好处,但并非到处可用。形式主义的讨论只会浪费时间,甚至还会带来许多问题,要防止片面夸大其作用,对此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结束语
分组教学,让学生参与进来,既体现现代化教学的民主和和谐,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奖励机制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其最终的目的是,选择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追求教师和学生所选择的,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学习教学中实践,合作促发展,人人有战场,期待教学上的一份灿烂,创造教学上的一份辉煌。
|
上一个化学: 浅谈创新五步学习模式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下一个化学: 试论提升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师范性”技能的探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