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类题型审题技巧
一般性心理调节和答题程序因为与其它科基本相似,很多资料多介绍得很细致,在此就不另述了,下面针对中考化学试卷的题型,对怎样答题进行一下具体说明。
在中考化学试卷的填空题、简答题部分,许多考生失分较多或难以解答,一个重要原因是考生没有审清题意,或无法从题目中获取有用信息,提取用于解题的关键性字眼儿。这类题目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考生需注意关键词,和一些指向性非常明确关键的字眼。
解答选择题要注意避免思维定势,由于审题不透,许多同学遇到新情境题,没能全面理解题意动笔就选,造成失分。或者考生遇到“熟题”或“重现题”,不顾条件与问题的微妙变化,动笔就写,从而出现错误。要克服这一问题,提高审题质量,学生必须做到读题要慢,做题要快。
读题要慢指要仔细审题,遇到较难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题目要读两至三遍,划出重点词语,仔细揣摩,防止审题不清。同时,做题要快,看到习题,要认真读完题,实在难以解答的题,不要紧张,先放过去争取时间,不能在一道难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对信息给予题,要读懂信息,找出信息中的知识点,寻找答题线索,用获取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探究等开放性试题要学会对全题进行分析和解剖,应用化学知识弄清已知数、未知数的关系。剖析题目时,既可从已知数推及到未知数,也可从未知数追溯到已知数,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探寻解题的突破口,以确定解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二、失分的三种情况
考试中出现的失分问题并非不可避免,每一种错误都有其本质根源。下面,我们从考场答题切入,配合典型错例分析,从知识、思维和心理三个方面出发,透析最常出现的失分点,并将基础知识与拓展型考点合理结合,从根本上防止失分,提高考场竞争力。
概括一下,可以将考场发生的失分大体分成三种情况,知识性失分、思维性失分、心理性失分。下面用例题分别分析一下三种失分的产生根源。
知识性失分有很多种情况,最常出现,而且常被学生们忽略的就是对概念把握不清,理解不准。而这类问题的解决途径在于要正本清源,回归课本,认真揣摩分析,从根本上杜绝这种混淆、模糊产生的错误。[例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36gNaCl。
B.从20℃足量饱和食盐水中每蒸发100g水,将会析出36g食盐晶体。
C.20℃最浓可配置质量分数为36%的食盐溶液。
D.向20℃时 N aCl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N aCl的质量分数变小,但仍然处于饱和状态。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溶解度、结晶概念、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溶解度可从溶解和结晶两个角度去理解,在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了多少质量的溶质而饱和,那么在同温下将它的饱和溶液蒸发100g水,相应的那么多溶质就变成晶体而析出,即该温度下溶解度数值,所以 A、 B两个选项意义等同都正确。而 D中加入硝酸钾后仍然被溶解,溶液质量变大,故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变小,仍处于饱和状态,故 D选项也是正确的。故选 C。
知识性失分还有一种拓展形式—即拘泥课本,不能拓展。这种命题的基础仍在课本,知识略高于教材。我们以一道广州中考试题来分析一下。
[例2]已知下面实验事实:
a.沿烧杯壁缓缓倾倒二氧化碳,杯中阶梯下层的蜡烛火焰先熄灭。
b.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天平向倒入二氧化碳的纸筒一端倾斜。
以上两个实验均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请你再简述两个能证明同样结论的实验事实或生活事实。
(1)(2)
在当年的考试中很多同学出现了几乎一样的错误答案:二氧化碳可以像水一样从一只杯子倒入另一只杯子;用天平去称,收集时只用向上排空气法而不用排水法。
分析: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多由于没有脱离题干的束缚,联系课本上其他的实验事实,联系生活中的其他现象。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思路进行思考: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2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常聚集大量的二氧化碳;3.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其中一方面就是由于其密度大于空气而能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4.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必须放在实验桌上。
从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要多去关注社会,体验、洞察生活细节,阅读大量的课外资料,对课本知识进行“再学习”而得以深化,认识题干中的新情境,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对新知识再生力问题的考查。
思维性失分比知识性失分发生的情况广,而且原因也更加复杂,除了与知识性失分类似的不能变通,机械类比,错向迁移外,还有几种更鲜明的类型。
首先,我们看一下,由于习惯性思维、不会转换思路而造成的失分情况。
[例3]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原因是太湖周围居民使用的洗衣粉中含有的一种元素,造成水生植物繁殖迅速,水质被污染。该元素是()
A.NaB.SC.PD.O
分析:这道题好多同学未能审清题意,看到水质污染,就想到 S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既是大气直接污染物,又溶于水,形成酸雨污染水源,故误选 B。
其实如果能考虑转换到水生植物在什么条件下繁殖迅速,就可以避免出现这种直向思维造成的错误。只有在营养元素的作用下才能达到此目的。想一下植物的营养元素主要有哪些?氯磷钾,根据题给出的条件,显然选 C。这样巧妙的转换一下思路,就可以将一道很容易做错的题轻而易举的避免了。
思维性失分在这方面的分支还有不少,多是由于发散性思维建立的不够完善,或是一时的应对不暇。除此之外,这类思维的另一个漏洞多发点就是思维过程中的粗糙和紊乱,导致表达遗漏和隐含条件发掘不够,引起的回答不完善。
最后一方面常出现的失分就是心理性因素造成的。这里除了由于紧张而导致的非正常发挥之外,比较典型的有两方面情况—条件多余的情况和条件缺失的情况。例如,“多余条件”就是对题目中对解题无帮助的迷惑项和一题多问中其中一问没涉及到的。有的同学由于没有判断好相关数据,没将干扰项排除在外,造成了失分。
来源:考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