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例子都说明:一个人的学业成就大小,其智力因素固然起着主要作用,但其它的心理品质也不容忽视,尤其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将一跃成为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强调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应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内涵及作用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智力品质、非认知因素等等。什么是“非智力因素”,近年来争议颇多,但有四点可以肯定:(1)非智力因素是一个较复杂的综合性概念,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2)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同智力活动效益有关的一切心理因素,指的是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或认知活动中的非认知因素。(3)为使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可以侧重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讨论,这并不割裂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性。(4)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中性的心理学概念,说明一种心理现象,它包含着水平、等级和品质的差异。这里所说“培养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往提高、发展和矫正的方向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系统可以看成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个协同作用的子系统构成。前者以感觉—思维—创造等认知过程为主,在学习中负责对各种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具有操作性,因而可称为学习的操作系统;后者以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活动为主,在人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中往往以动机为核心,调节着认知过程的正常进行,其作用是动力性的,因而也称学习的动力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共同作用,相互促进,互相制约,缺一不可。非智力因素只有与智力因素融为一体时才能发挥它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动力和定向作用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使学生积极感知,有目的地观察并展开思维和想象,在艰苦紧张的学习中保持较高的情绪,对教学内容怀有浓厚兴趣,不受外界干扰,坚定目标,专注于学习和研究。
(二)引导和强化作用
欲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除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外,还需要学生内部动机的配合,始终如一地积极投入学习,驱使学生的智力活动朝着预定目标发展。一旦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主观上可能产生退却的念头时,非智力因素将使之振奋精神,坚定意志,正确地对待困难和受挫,扬长避短,最终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目标。
(三)控制和调节作用
通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学生不断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发展某一方面的兴趣,提出新的需求,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调整学习进程等等,都与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作用有关。
(四)激发和感染作用
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形成了“非智力心理优势”,使智力上的某些欠缺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使智力的发展如虎添翼达到更高的水平。由于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学好化学,从而产生有利于学好化学的心境,赋予学习以生气和活力,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基本策略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教学内容等去把握最优的培养策略。
(一)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之持久化
动机是指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萌发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它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行为指向学习。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邹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28页)认知内驱力是指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也称认知动机,如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以及想要探索其中奥秘的强烈愿望等等。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学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学习成功的一种良好的心态和上进心。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保持师长对自己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刘克文则认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有六种类型,即认知动机、崇高理想动机、自我实现动机、义务动机、依附动机、受迫动机。(刘克文,化学教育,1992年第1期)在学习化学之前,有些动机是潜在的,但更多的是随着化学课的开设并不断地获取学习成功才日益增长的。教师必须保持和利用学生初学化学时那种朦胧的、不明确的好奇心,逐步诱导他们形成定向。刘克文对1750名初三学生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中,最强烈的是认知动机,其次是崇高理想动机,他们一方面对学习化学怀有浓厚的认知兴趣,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化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构成了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强烈的、持久的动机。抽样分析还表明,好、中、差三类学生中,唯有认知动机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是造成学生化学学习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征和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去唤起和稳定学生的认知动机,同时也适当地利用一些外部手段(如测验、竞赛等),使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下增强学习动机。
(1)讲好“绪言”,诱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向往。“绪言”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入门指导,少年学生怀着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带着许多疑惑走进化学课堂,他们渴望了解化学,但可能又害怕化学。此时,教师必须一一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化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接触化学实验对身体是否有害?等等。既要通过镁带燃烧的耀眼白光、绿色碱式碳酸铜粉末加热后产生的各种现象吸引学生去注意,以展示化学世界的复杂性,激发他们乐于探求的愿望,又要结合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还要告诉学生,化学变化错综复杂,但有规可循,每一个同学都能学好化学。总之,要用生动的素材和富于诱惑力的实验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激起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愿望。
(2)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实践表明,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能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思考如何教会学生“会学”的具体方法。刘克文的调查证实,不少学生喜欢化学是受其化学教师的影响,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思维特征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有较显著的作用。学生一旦从教师的教学中领悟到科学的、富有成效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思路,从而表现出化学学习的有计划性、目的性、定向性、持久性和独立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对学习动机起强化作用。学习方法是个包容较广的概念,既指阅读、理解、质疑、解疑、记笔记、做实验等环节的表现形式,又含整体分析、局部突破、反例否定、图表导引、信息类比、等效转换、构建模型、逆推回索、化隐为显、枚举推断、情境思维等研究化学问题解决的具体策略,还包括学生优选化学学习方法和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学生以科学方法为工具,使化学知识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复杂的化学问题迎刃而解,会从中不断获得乐趣。同时,根据学习效果有意识的调整、优选适合自身思维特点和不同学习内容的科学学习方法,反过来又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动机也随之得到强化。
(3)适当利用测验和竞赛等手段,激励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实验证明,适当的测验和竞赛可以驱使学生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向上,最终获得优异成绩。对初中生而言,刚接触新课的学习,外部的刺激往往作用更大。老师、同学、家长对测验结果的肯定、仰慕或表扬,都会成为强烈的学习推动力。有经验的化学教师常常对学生更多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当然,书面的测验或竞赛不能频繁使用,否则将使他们产生紧张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便失去学习信心。多给表扬不意味着否定必要的批评,教师应学会在信任中寄予期望,在肯定中表示婉惜,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督促学生产生下决心学好化学的理智感。罗素塔尔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期望提高了学生的动机水平和测验成绩。布卢姆也曾指出:只要给学生以期望和足够的时间,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地通过学习。将测验、竞赛、提问等手段与教师的期望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树立奋发向上和积极进取的信念,能够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
来源:化学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