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技巧性地对待化学
学习化学要有心,学习化学要有方.
现在,许多的学生在步入高中时候都对化学产生一种“心理恐惧症”.总是认为化学好难学,认为自己初中的基础不好学不好化学,就“任凭天命”说自己只能读文科,化学只要及格就好,继而就对化学失去了信心和拼搏的打算,换句话说,可以是对化学”自暴自弃”吧.
这是现今高一学生很普遍的一种心理观念.也是导致许多学生害怕化学的一种因素.其实,这种心理是没必要的,对待化学就只要用平常的心态就可以了.害怕自己学不会是多余的.所以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对自己的心态的调整是很重要的.在本人看来,对待化学只要预习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稍微做点练习巩固一下就好,但是,其中有个过程是最重要的-----就是不懂就问,不懂再问.用求知的心去问,用平常的心态去问.不要怕被骂被取笑,要知道笑到最后的往往是先被笑的.
学习化学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基于我对化学的认识,总结了一些学习技巧:
一、化学元素的书写(只有背):对于此我也没什么好的方法,只好死记啦,但是,在高中阶段,1~36号的元素是必记的,而且也要稍稍记一点它们的性质,颜色,状态等.
二、化学式的书写(归纳性的书写): 根据化学名称来书写化学式大家肯定都会,初中就学过了.但是,在书写的过程中要小心那些像亚铁(正二价Fe),亚铜(正一价Cu),亚硫酸(正四价S),亚硝酸(正三价N),次氯酸(正一价Cl),高氯酸(正七价Cl)等的特别名称,其实说到底很多物质的名称都可以算是一类的,比如高氯酸(HClO4),高溴酸(HBrO4);硫化亚铜(Cu2S),氧化亚铜(Cu2O);等.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式的书写与类似地记忆):这个也许是我们最头疼的问题,大家也一定最怕化学方程式,原因就是这意味着我们又要背诵了.说实在的,我也没有什么不用背就可以对化学方程式了如指掌的方法,不过,对与我,我从来就不去背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因为系数就是靠我们自己配平得来的,所以在我看来,化学方程式就只背反应物与生成物.
1、在化学反应中,许多的反应都可以看成是同一类的(原因: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的元素的性质大致相同,金属元素的通性与非金属元素的通性),背的时候背一种就够了,比如说常见的:将二氧化硫气体(SO2)通入新制的氯水(含有Cl2)中,和将二氧化硫气体(SO2)通入的溴水(Br2)中的反应:
Cl2+SO2 +2H2O===H2SO4 +2HCl
Br2+SO2 +2H2O===H2SO4 +2HBr
镁与水反应放出氢气,钠与水反应放出氢气:Mg+2H2O===Mg(OH)2+H2↑
2Na+2H2O===2NaOH+H2↑
铜(Cu)和稀硝酸(加热)反应生成一氧化氮,铁(Fe)与稀硝酸(加热)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8HNO3+3Cu===3Cu(NO3)2+2NO↑+4H2O
4HNO3+Fe===Fe(NO3)3+NO↑+2H2O
像这样的方程式还有很多,自己也要学会归纳和总结,
2、推断产物:对很多人来说推断产物是个很”莫名其妙”的东西,包括我在内,虽然我可以推断得出来,但是自己都觉得产物是那么的不可思意.这也就是化学最吸引人的地方----神秘与奇妙.其实说白了推断产物就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装成自己所了解,所猜测的物质(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或是解题时题意中已有的信息推断猜测产物,但是千万别乱猜乱想).比如:铜与浓硫酸反应(2H2SO4(浓)+Cu===CuSO4+SO2↑+2H2O,条件:加热)的产物是什么?这时,我们就要想铜是金属有还原性,浓硫酸是酸一定有酸性,而且它还具有强氧化性,那它们反应一定有化合价变化,不用猜都知道铜一定升价(有还原性作还原剂被氧化升价失电子)这时在这个溶液中存在的元素和铜组成的物质一定不能和酸反应(因为这是酸性的溶液),而且铜又是碱性的物质,所以我们不难想到会生成硫酸铜,我们知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在氢的后面,不能置换出氢离子生成氢气,而且氧是负二价,不能再降了,因此我们就可以判断是硫发生了变价,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知道一点”一般来说,化合越高的元素氧化性越强,化合价越低的元素还原性越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硫已经是最高价正六价,因而是硫降价(有氧化性作氧化剂被还原降价得电子),但是硫降价又生成什么呢?假如生成的是零价或是负二价的硫,则又会和浓硫酸发生归中反应(2H2SO4(浓)+S===3SO2↑+2H2O)生成二氧化硫,所以产物中一定有二氧化硫,剩下的就不必说了一定是水.(附:我在书写这些方程式的时候,发现,凡和浓硫酸反应的定生成二氧化硫和水,与稀硝酸,浓硝酸反应分别生成一氧化氮,水和二氧化氮,水.)像这些较复杂的方程式自己要学会解释和分析才可以提高自己的推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不懂的地方一样要问老师或同学.
3、说到配平,在初中,我们就已经简单地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配平所依据的原则----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变,各元素的种类也不变.可是有些方程式却很难配平,就像现在我们刚接触到的复杂的化学方程式----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方程式,这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是个难点,但这也不用怕,只要掌握了方程式中化合价,得失电子的变化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配平了.
3-1、判断化合价(记忆方法):这个很简单,我想很多人都会,因为都会背那个什么“ 一价K,Na,二价Ca,Mg........”真的好长,其实我认为没必要记那么多.记得太多,用起来反而就会太死.我认为就只记一些特殊的元素价态例如“H正一价 ,O负二价,Na正一价,Ca正二价,Al正三价,等”剩下的什么元素就根据其化合物价态为零,或其原子团价态等于各原子价态之和.例如:H2SO4,我们知道H,O的价态,于是就有了一个等式:S的化合价=0-H的化合价*原子个数+O的化合价*原子个数;NaCl,因为Na是正一价所以Cl是负一价,其他元素的化合价都可以以此类推.
3-2、根据得失电子配平: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电子的转移的变化而电子的总数是不变的,通俗点就是谁得了几个电子,另一个人就要失去几个电子,而这几个电子就是这个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句个容易明白的例子就是:我给了你一个苹果,你得到了一个苹果,这个过程中一共转移了一个苹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好配平了,如:[归中反应]氯化铁(FeCl3)和铁粉的反应(2FeCl3+Fe===3FeCl2),在这个反应中一个氯化铁中的铁是正三价变成了负二价的氯化亚得到移一个电子(FeCl3---FeCl2….+1e),而一个铁单质变成了氯化亚铁失去了两个电子(1/2Fe---1/2FeCl2….-1e),很明显铁单质失去的电子太多了,只要一半就够了所以把两式子相加就有[FeCl3+1/2Fe===3/2FeCl2]而电子一得一失就是没变化;[岐化反应]氯气通入到水中(Cl2+H2O===HCl+HClO),一个氯气分子由原来的零价变到次氯酸正一价失去了两个电子(Cl2---2HClO….-2e)一个氯气分子变为氯化氢负一价得到了两个电子(Cl2---2HCl….+2e)再把两个等式相加多出的氢与氧按比例结合就得到了(2Cl2+H4O2===2HCl+2HClO),[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碳粉和浓硫酸共热(2H2SO4(浓)+C===CO2↑+2SO2↑+2H2O)这个方程式较简单,一看到单质碳,我们就知道一个碳由零价变成二氧化碳正四价失去四个电子(C---CO2↑….-4e),一个硫由原来硫酸中的正六价变到二氧化硫正四价失去两个电子(H2SO4(浓)---SO2↑….+2e )很显然,碳失去的电子太多了,一半就够.剩下的再按各元素原子的比例重新组合一下就可以了,所以有1/2(C---CO2↑….-4e)+( H2SO4(浓)---SO2↑….+2e)---->( H2SO4(浓)+1/2C===1/2CO2↑+SO2↑+H2O)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也都可以按这种方法配平书写.
3-3,有些方程式的书写也是有技巧的,例如:一氧化碳(CO)还原氧化铁(Fe2O3)氢气还原氧化铁,就看一个一氧化碳(CO)变成二氧化碳(CO2)需要一个氧原子,一个氢气(H2)生成水需要一个氧原子,而氧化铁(Fe2O3)提供三个氧原子不就需要三个一氧化碳或三个氢气分子
3CO+Fe2O3===2Fe+3CO2,条件:高温
Fe2O3+3H2===2Fe+3H2O,条件:高温
亚硫酸和氧气反应也也一样: 2H2SO3+O2===2H2SO4,一个亚硫酸变到硫酸要得到一个氧原子,一个氧气分子提供两个氧原子,所以像这样的方程式很容易写
四、化学当中的计算题,关于计算题,我个人认为是简单的,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我做了许多的计算题量多,种类也多,不过我发现在解计算题时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来解题,也可以这样说,化学计算题就是检测一个人对化学方程式的熟悉和理解程度.比如说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产生沉淀后有消失了,问这沉淀是什么,为什么又会溶解?这就牵涉到两个化学方程:CO2+Ca(OH)2===CaCO3+H2O, CO2+CaCO3+H2O===Ca(HCO3)2
再根据数学上的加减法将方程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统一的方程式:2CO2+Ca(OH)2===Ca(HCO3)2,这也是有些牵涉多个方程的计算题中常用的解题方法.还有一种计算题,我把他称为混合物计算题,就是在计算题中会遇到有混合物存在,解这种题目要分步来:
第一步是观察题目:
看清题目是否明确地告诉我们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化学式;
第二步:多观察,找联系,寻等量,列方程:
1、若有则观察各个化学式的特点,有时会遇到像混合物Na2S,Na2SO3,Na2SO4,告诉我们含硫量是A%问含氧量,很明显这三个物质都有Na2S,这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三个物质的总化学式设为Na2SOm,那么含硫量A%=32/(23*2+32+16m),不用我解释也知道这个式子是怎么回事,怎么得来的吧(含硫量=硫的摩尔质量*原子个数/这个化合物的摩尔质量),还有的就是有机化学中的C,H,O的反应问题,说白了就是耗氧量的问题,比较特别的就是会牵涉到那些烃和烃的含氧衍生物的耗氧量相同,比如C2H4和C2H6O耗氧量相同C3H6和C3H80耗氧量相同等;但是,像一些题目虽然告诉我们混合物的物质组成,但各物质间没什么联系,这时我们常通过”设方程,解方程”的思想来解题所以化学计算和数学的方程组联系相当紧密.
2、若无,则这种题目常出现在有机化学中.此时,我们常常用到“平均量”(例如:乙烷和甲烷相对氢气的密度是8~15,平均量在物质浓度,质量,密度都可以使用)来解题,例如:一种烷烃和一种烯烃的混合气相对氢气的密度是14,则我们可知混合气的密度是28,所以根据“平均量”的推断方法,很快就可以推出其混合物中的烷烃是甲烷,剩下的烯烃再根据题意列方程求解;
第三步,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系数与转移电子数的关系:
在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我觉得将所有的可知量全部转化为物质的量来计算是最快的,因为“知一可以求其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方程式中系数与转移电子数的关系是: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和转移电子数之比等于实际参与该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和实际转移电子数之比.这是所有的有涉及到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通用计算规则.
来源:高中化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