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 注册
科普之友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化学 >> 化学课外知识 >> 正文  

史塔尔和拉瓦锡——化学故事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8-3 22:51:12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提出:“万物皆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组成”。1661年,英国波义耳发表《怀疑派的化学家》,改造亚里斯多德的“元素”概念,提出“万物皆由‘元素’组成,‘元素’不止四种”。
  
  17世记,煤炭成为欧洲工业主要能源,社会需要化学家对“燃烧”作出解释,于是,德国史塔尔根据波义耳的“元素论”,在1700年提出“燃素论”:“燃烧就是可燃物质放出‘燃素’的分解反应”,即,
  
  煤→燃素+煤灰
  
  木材→燃素+木灰
  
  草→燃素+草灰
  
  燃素论成功地解释了燃烧现象,得到公认,风行七十余年。
  
  1772年,法国拉瓦锡把天平引入化学,从此,化学由定性科学变为定量科学(!),拉瓦锡指出:反应物的重量,必等于生成物的重量(化学中的物质不灭定律),他把史塔尔的“→”,改成“==”,创造了“文字化学方程式”(!),它是“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于是,有人用天平研究“镁的燃烧”(镁是一种金属,但它可以“燃烧”,发出耀眼的光芒),按史塔尔的理论,镁的燃烧过程,应当是:
  
  镁==燃素+镁灰
  
  根据“化学中的物质不灭定律”,镁灰应当比镁轻,但是定量研究发现:镁灰比镁重——燃素论露出破绽。
  
  面对这个挑战,有人对“燃素论”作出“修正”:“燃素具有负重量”
  
  拉瓦锡在密闭的容器中,用“排水法”,研究“燃烧”,证明了:空气中有五分之一参加了“燃烧反应”,拉瓦锡把它叫作“活空气”(!),另外的五分之四不参加燃烧反应,拉瓦锡把它叫作“死空气”(!)。
  
  于是,有人提出:“燃烧就是可燃物质与‘活空气’相结合的化合反应”(!)
  
  例如,镁+活空气==镁灰
  
  按“化学中的物质不灭定律”,参加反应的,镁的重量,加上活空气的重量,等于镁灰的重量,所以镁灰比镁重!
  
  ——彻底摧毁了燃素论
  
  拉瓦锡对近代化学有四大贡献:
  
  1、把化学由定性科学变为定量科学。
  
  2、创造“文字化学方程式”
  
  3、指出空气中有五分之一是“活空气”,五分之四是“死空气”。
  
  4、为摧毁燃素论、建立科学的燃烧理论,提供了基础。
  

  • 上一个化学:

  • 下一个化学:

  • 尝试CO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方法

    中科大构筑出美丽高度对称的硫化

    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

    化学必考知识点解密:铁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比较

    研究称2.5亿年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会自动长毛的铝鸭子

    多角度思考、总结规律、形成思路

    氧气的制取

    如何使钠的燃烧产物显淡黄色?

    对几个化学实验的教学建议
    化学课外知识
    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新技术变地沟油为生物柴油 效率
    普通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高温范围正继续缩小 内蒙古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瑞士魔芋花75年间首次开花:散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赵章元:康菲漏油后渤海生态面
    宇宙奥秘
    [航空航天]太空垃圾数量已达“临界点”(图
    [航空航天]全球首个机器人宇航员将上天(图
    [航空航天]俄成功发射一军用卫星 旨在增强
    [航空航天]最新研究发现月球太干燥无法维
    未解之谜
    [UFO飞碟]2.【2011】国外精选UFO不明飞行
    [UFO飞碟]马路上惊现超大UFO飞碟视频
    [UFO飞碟]香港一小时内闪电超万次 两地出
    [UFO飞碟]98年昆明UFO录像中国最著名外星
    生命科学
    [生物*医学]新技术可修剪DNA导入人体细胞:
    [生物*医学]网帖称痔疮膏治黑眼圈 专家:请
    [生物*医学]世界艾滋病大会维也纳开幕 全球
    [生物*医学]美国司法部要求解禁胚胎干细胞
    动物世界
    [动物趣味知识]有人知道水族器材没有呀, 
    [动物趣味知识]摩尔庄园黑兔子捕捉方法 
    [动物趣味知识]毒蛇的毒液为什么毒不死自己 
    [动物世界]天津1水库超30只东方白鹳中毒 
    科普文章
    [化学教学教研]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将知识转化
    [趣味数学]趣味数学:聪明的猪
    [力学]求高一物理第一册复习提纲(北
    [生命科学]苄基氨基嘌呤或有助小桐子增产
    [化学学科信息]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化学学科信息]化学实验的前奏和尾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使用本站前必读
    Copyright © 2007 - 2011 科普之友( www.kepu365.com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