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学教育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9-21 16:15:47 |
|
|
行。
中世纪以艺徒制实施化学教育的形式仍然存在但随着大规模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这种教育方式显得有些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通过各种职业学会、职业讲习所、甚至职业学校向工人传授必要的化学知识。
化学教学方式除了在大堂上演讲外,以增加了当堂进行化学演示实验的操作。许多化学家则是在师徒式化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即通过协助老师从事实际的化学研究工作而从中掌握很多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并培养化学研究能力。
推动化学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借助各种化学教科书、著作和刊物,特别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化学教育史上的经典教科书和讲义。许多化学家在青少年时期通过阅读这些化学书籍而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有些化学家完全是靠自学和实验掌握实验技巧和化学知识的。另外,游学也是当时一种时髦的求学方式,即学习者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拜师访友,增进了新化学知识的掌握。此外,17—18世纪的各种学会,包括国家科学院在内都对化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学会一方面增进了学术交流,另一方面推进了化学知识的普及。
17—18世纪开展化学教育的国家为数不多,发展水平也不一。英、法、德三国化学教育最发达,近代化学的确立也主要得益于这三个国家的科学家的贡献,其普通教育也代表了17—18世纪的最高水准。其中,法国的化学教育发展更为完善并影响着其他二个国家。其后,英国在18世纪中叶处于领先,继而,德国后来居上。瑞典化学教育处于第二水平,主要从18世纪开始起步,18世纪末,与三国处于同等水平。其他国家主要处于学习、借鉴别国的化学教育处于第三水平,如美国。
17—18世纪化学教育发展最有意义的一个方面也许是它的教育内容的变化。特别是在化学理论方面。波义耳的元素定义是化学教育内容具有了近代科学的意义,燃烧氧化学说使化学教育具有了真正的科学理论内容,它是近代化学教育体系形成的关键一步。
总之,17—18世纪的化学教育为19世纪化学教育全面而系统的发展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19世纪化学教育的特点:
近代化学教育体系的形成在19世纪得以实现。
在大学,开设了化学课程,并设置了越来越多的化学教授的职位。随着化学科学的分化,有的学校把化学教授职位分成有机、无机、分析化学等。私人实验室的师徒制逐渐过渡到大学教学实验室的师生制。在化学教育组织机构方面,既有化学教研室,又有化学实验室,但大多是设在大学的医学院或理科院系中。
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基础于应用相结合,体现了化学教育的正确方向。如李比希就是一个及教学、科研、生产于一身的科学家。当他注意到“化学已经涉及到农业生产”时,不失时机地从化学的观点阐明农业的特点,并研制除了化肥,还亲自办了化肥公司。此外,霍夫曼、帕金、凯库勒、拜尔等在某种程度上多是这样的化学教师。
化学出版物的出版发行,传播了化学知识,交流了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和补充了化学教育,改变了化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如拉瓦锡的《化学纲要》自1789年出版后,被译成各国文字,多次再版,使氧化理论在许多国家的已流传,并引入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化学期刊也丰富和补充了化学教学。很多国家的化学专业期刊都是从这一时期创刊。
在19世纪,化学教育已成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化学教育的发展,从事化学化工研究和教学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仅使化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推动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处于全面进步的近代科学技术、工业、农业生产以及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产生了极大影响。
总之,19世纪化学教育的发展及其作用是巨大的,不仅推动了化学化工乃至社会的进步,而且促进了化学的职业化。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化学: 古代化学教育 下一个化学: 化学溯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