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泽。由于这一带的地势比河低,每遇山洪爆发,常因河水倒灌而酿成水灾。张潜家因张潜发明了湿法炼铜而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户。春夏季节,洎水河、乐安河一发洪水,灾民就纷纷来到吴园。乐善好施的张潜见难民涌来,即立刻开仓赈灾。开仓赈了几次洪灾,张潜想,如此施赈不是长计,只有把洪水根治了,百姓才能安居。他决定治水患。
他亲自到洎水河、乐安河和海口一带察看地形地势。他采用大禹治水时采用“导”和“堙”结合的办法,倾其家资,用了5年的时间组织两河流域的居民修筑了河堤,填平了水泽。此后,洎水河、乐安河流域不再遇水患。
张潜常对子孙说:“要让钱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应当把自己多出的一部分去弥补他人的不足。不然,就是个守钱奴。我们家所以能够富裕起来,是因德兴物阜人和。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教导我们人要勤快、多行善事,这是以有余补不足的大善。这是我们不敢忘记的!”每到青黄不接时,往往有大财主哄抬谷价。张潜却相反,他粜出的谷价反比平常还低几倍甚至十几倍。如果遇上大旱之年歉收,他就分文不要,向缺粮农户分发粮食。这样一来,发大灾财的不良财主只好跟着减价。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德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有人哄抬粮价,灾民们典地卖房,鬻儿售女。张潜非常痛心,联合了几个善良财主以比常价低20倍的价格粜米。结果德兴竟没有一家穷人外出逃荒。翌年,为了感谢张潜慷慨济世的大功德,德兴人筹资在洎水岸边为张潜建了生祠。张潜逝后300年里,德兴周边方圆百里每逢大灾之年,仍保留着不涨谷价的优良风习,很多人因此避免了流离失所。
在德兴,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张潜施善的故事。穷人因困难向他借钱、借米,他从不计账。谁家有人生病没钱看,他会立刻派人请医送药去。谁家老人亡故买不起棺木、坟地,他立即代买棺木赠送茔地,让亡者入土为安。哪里的桥梁、道路坏了,他带头修葺。哪个穷秀才进城考试没有路费,他立即出盘缠。有一次,他到九江斋僧回来,正好有个人因翻船向郡守求助,他也不问人家姓名,留下自己回程的路费后,就把囊中的钱统统给了那人。
民间至今流传,宋崇宁四年(1105年)2月,张潜去世了。德兴及周边乡民得知后纷纷前往悼念,哭声传出数十里。其中,有个乐平人,自己正在生病,听说张潜辞世,拄着拐杖,不远百十里赶来凭吊。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