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认为所有元素象磁铁一样,含正负两电极,但正负电量与强度不等,元素按正负电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从而抵消了部分电性,未抵消部分还可以化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对相同元素,电性相同,不能化合,因此反对分子说(瑞典 柏齐力阿斯)。
发明不需用火引发的碰炸化合物,被用于军事(美国 古塞里)。
1815年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氢原子构成的假说,又称普劳特假说(英国 普劳特)。
首次发现酒石酸、樟脑、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现象(法国 比奥)。
从石脑油中首次分得苯,开始了对苯系物质的研究(英国 法拉第)。
1817年
发现化学元素镉(德国 斯特罗迈厄)。
发现化学元素锂(瑞典 阿尔费特逊)。
发现光化学中引起反应的光一定要被物体吸收。这是光化学研究的开端(德国 格罗杜斯)。
分离出叶绿素(法国 佩莱梯)。
创制矿工用安全灯(英国 戴维)。
1818年
发现化学元素硒(瑞典 柏齐力阿斯)。
1819年
发现同晶型现象,即不同物质形成明显相同结晶的现象;以及多晶型现象,即同样物质能够形成不同结晶的现象,说明矿物晶体的类质同像和同质类像(德国 米修里)。
1820年
分离对人体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鳖碱、金鸡纳碱、奎宁、马钱子碱等重要生物碱,被用于医药(法国 佩莱梯)。
1822年
1822—1823年,德国的维勒和李比希分别制得化学组成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异氰酸银及雷酸银,与定组成定律有矛盾,后瑞典的柏齐力阿斯解释为由于同分异构现象所引起。
木炭作为脱色吸附剂引用于精制甜菜糖,开始了吸附剂的研究和应用,后在战争中用作防毒吸附剂(法国 佩恩)。
1823年
最先制得化学元素硅(瑞典 柏齐力阿斯)。
制成硝基纤维素,即为棉花火药,这是第一个无烟无残渣的火药(瑞士 布拉康纳特)。
首次提出正确的油脂皂化理论(法国 柴弗洛尔)。
提出理想气体的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的状态方程(法国 泊松)。
1824年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国 盖,吕萨克)。
1825年
提出用铜作船底,通过加入锌片以防止船底腐蚀的方法,这是金属电化防腐的萌芽,但因加速了船底对海洋生物的吸着而未获应用(英国 戴维)。
1826年
发现化学元素溴(法国 巴拉)。
1827年
首次提炼出纯铝(德国 维勒)。
1828年
发现化学元素钍(瑞典 柏齐力阿斯)。
从无机物制得重要有机物——尿素,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实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线,动摇了有机物的“生命力”学说(德国 维勒)。
1829年
提出化学元素的三元素组分类法,认为同组内的三元素不但性质相似,而且原子量有规律性的关系(德国 多培赖纳)。
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法国 盖·吕萨克)。
1830年
发现化学元素钒,并发现铁中含钒、铀、铬等元素后,可改善铁的性质,开始了合金钢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脱隆)。
1831年
首先应用接触法制造硫酸(英国 配·菲利普斯)。
1833年
提电化当量定律,为电化学及电解、电镀工业奠定理论基础,开始应用阳极、阴极、电解质、离子等名词,认识到离子是溶解物质的一部分,是电流的负担者,揭示了物质的电的本质。并把化学亲和力归之为电力(英国 法拉第)。
提出固体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国 法拉第)。
首次分得可以转化淀粉为糖的有机体中的催化剂,后人称之为(淀粉糖化)酶(法国 佩恩)。
1834年
从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淀粉组成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法国 佩恩)。
1835年
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和催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