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豆腐到“植物肉”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5-17 13:51:25 |
|
|
最具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的豆腐,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发明,可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不衰。原本已很兴旺的豆腐“家族”仍不断涌现新的成员。究其原因首先要归功它的原料—大豆。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古称菽。大豆的多数同类,绿豆、小豆、蚕豆等也多有悠久的栽培史,但都主要作为淀粉原料,用于制粉丝、凉粉等。唯有大豆的成分特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按每100克豆的蛋白质含量比,大豆为40克,而小豆、豌豆分别只有0.7克和1.7克,至于大豆的脂肪含量除花生外比其他豆类都多。
传说是西汉时的刘安发明豆腐,专家估计实际上可能比西汉更早的时候就已出现原始形式的豆腐。古人食用豆浆时,为调味会加入食盐或卤水,或者为治病加入石膏,自然会发明豆腐。在古代,技术的改进和传播缓慢,大约在1000年前做豆腐的技术才普及中华大地,并且逐渐改进工艺,出现了豆腐脑、豆腐干、豆腐丝、豆腐皮、油炸或烟熏豆腐干、冻豆腐和各种腐乳等制品。这些名目繁多豆腐制品显示了我中华先人的聪明才智。可把它们分为发酵和非发酵两大类型。其中发酵型的豆腐乳是我国特有的发酵食品,始于明代。
我国传统豆腐类制品都是用原粮加工,在磨成的豆浆中加入盐卤或石膏,使大豆蛋白质胶体凝固变性形成豆腐。在这个奇妙的变化中,由成千上万的氨基酸分子经肽键连接,形成螺旋状,再折叠成球形的蛋白质巨大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发生变化,即蛋白质变性。但变性不变质,人体分泌出蛋白酶仍可把它分解成各种氨基酸而被吸收。尤其是在制腐乳发酵时,外界蛋白酶将大豆蛋白质分解为多种氨基酸,并发生产生香味的酯化反应,同时参加发酵的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还合成了维生素B2、B12等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从而使制品更富于营养,更易消化,口感更好。
西方国家以前仅用大豆榨油,因有豆惺味而对更重要的蛋白质并不利用。在东方饮食文化外传中,中国豆腐技术逐渐普及全世界,在美、日等国,豆腐已是餐桌上的佳肴。这对推动当今西方致力减少动物性食品增加植物性食品的潮流,能发挥很大作用。
人们进食不仅是营养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口感,如酸、甜、咸、辣、香、粗糙与细腻、柔软与硬脆、粘弹特性等方面的享受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日益追求合理营养和提高口味。以大豆为原料制成的高蛋白,作为食品原料或食品,对适应这一新趋势能发挥独到作用。因此,目前已兴起从大豆榨油后剩下的饼粕,制取各种优质大豆蛋白制品的热潮。
我国将制豆油和做豆腐后剩下的豆粕、豆腐渣传统上多用作饲料,没能充分合理利用这一富含蛋白质的宝贵资源。现在对这方面的研发已开始重视。已研究出由豆腐渣制取的膳食纤维素粉和植物蛋白的方法。这种纤维素粉对防治肠道和心血管病,调节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及防止肥胖症和胆结石症都能有较好功效;所得植物蛋白可用于添加到多种食品中。在国外已经开发成功用豆粕制浓缩大豆蛋白、分离大豆蛋白、组织状大豆蛋等制品。
浓缩大豆蛋白是脱去豆粕中可溶性糖、灰分等约含70%蛋白质制品。大豆分离蛋白是含蛋白质高达95%的制品,它已不含豆粕中的可溶性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用浓缩(或分离)大豆蛋白制成的组织状大豆蛋白,是多孔性、有层次或纤维状的蛋白食品。可以将分离大豆蛋白纺成丝,根据食品营养平衡和口味需要,在丝中加入淀粉作粘结剂,再添加调味剂、色素、稳定剂等,做成束状后,经挤压、加热、成形则可制成具有类似牛、鸡、猪等畜禽肉制品口感的“植物肉”。
我国人民多以素食为主,蛋白和脂肪的摄取依靠植物的比重很大。而且,按人体需要平均每天蛋白质的摄取量偏低。从长远来看,不断提高12亿人口食物中蛋白质的摄取量,是不可忽视的任务。开辟大豆植物蛋白新型食品,或是将大豆植物蛋白添加到一些食品中去,让人们喜欢吃,增加人们蛋白的摄入,对普遍增强人民体质,是相当有意义的工作。
|
上一个化学: 幸运的化学 悲催的拉瓦锡 下一个化学: 促进了德国染料工业发展的三位化学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