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
2、掌握熔点测定的操作方法;
3、了解利用对纯粹有机化合物的熔点测定校正温度计的方法。
实验原理:
晶体化合物的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该化合物的熔
点。纯粹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即在一定的压力下,固液
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熔点范围称为熔程),温度不
超过0.5—1oC。如果该物质含有杂质,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者为低,且熔程
较长。故测定熔点对于鉴定纯粹有机物和定性判断固体化合物的纯度具有很
大的价值。
如果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某物质的固液两相置于同一容器中,将可能发生三种情况:固相迅速转化为液相;液相迅速转化为固相;固相液相同时并存,它所对应的温度TM即为该物质的熔点。
实验装置及样品:
1、 参见教材图2.4(2),双浴式
2、 样品:苯甲酸、乙酰苯胺及其两者混合物(1:1)
实验操作:
1、 样品的装入
(1) 样品粉末要研细
(2) 填装结实,不应留有空隙
(3) 填装高度2—3mm,需反复多次(少量多次)
(4) 熔点管外的样品粉末要擦干净以免污染热浴液体
2、 熔点浴的设计及装置(参见P.42,双浴式)
3、 熔点测定
(1) 升温:先快后慢(每分钟1—2oC)
(2) 记下初熔温度(晶体开始塌落并有液相产生时的温度)
(3) 记下全熔温度(固体完全消失)
纯化合物的初熔——全熔过程一般很短,有时只能读到一个数
(4) 至少重复两次(用新的熔点管另装样品)
(5) 若为未知样品,则先初测一次,找出熔点范围,待浴温将至熔点以下约30oC左右,再进行精密测定
4、 介绍用熔点测定仪测定熔点(P.43—44)
5、 介绍温度计校正操作方法
熔点测定可能产生误差的因素:
1、熔点管不洁净。如含有灰尘等,能产生4—10OC的误差。
例如,熔点管内壁含有碱性物质,能催化醛或酮的羟醛缩合,或使糖类及其衍生物发生变旋作用,而使熔点降低,熔程变大;故熔点管必须洁净。
2、 点管底未封好而产生漏管。检查是否为漏管,不能用吹气的方法,
否则会使熔点管内产生水蒸气及其它杂质。检查的方法为:当装好样品的毛细管浸入浴液后,发现样品变黄或管底渗入液体,说明为漏管,应弃去,另换一根。
3、 样品粉碎不够细。填装不结实,产生空隙,则不易传热,造成熔程变
大。
4、 样品不干燥或含有杂质。根据拉乌耳(Raoult)定律,会使熔点偏低,
熔程变大。
5、 样品量的多少也会影响。太少不便观察,产生熔点偏低;太多会造成
熔程变大,熔点偏高。
6、升温速度应慢,让热传导有充分的时间。升温速度过快,熔点偏高。
7、熔点管壁太厚,热传导时间长,会产生熔点偏高。
归纳上述因素为四个:
(1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