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离不开方法,而化学知识和能力的增长,需要两类化学方法的结合:一类是化学实验技术手段(实验方法),另一类是化学逻辑思维工具(理论方法)。思维是“软件”,实验是“硬件”,两者互补,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化学认识活动,并起着开拓化学知识新领域的杠杆作用。以上两例,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等手段得出结论。完成这个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性和一般方法,其意义是深远的。
三、交流-?获取新知的完美渠道
要创设交流型的课堂文化。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就是要求教师一定要把课堂上单纯“教课”转变成“交流”。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课堂交流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但在我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学生与教材,教学媒体(如计算机)的交流。除知识信息的融汇碰撞之外,交流还表现在语言、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流通感应上。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过去严肃、安静却僵化的课堂转变成轻松、活泼与和谐的课堂,才能提供给学生一个更易汲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理想氛围。
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相互讨论、上台演讲、自由发言、书面表达、课后交谈等,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课堂环节。例举:
1、给出结构,讨论“尿不湿”原理。
尿不湿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探讨尿不湿原理,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为什么会尿不湿?真的尿不湿吗?这样的问题出发,根据物质结构,应用极性基团的亲水性理论,顺理成章地解释了这个问题。这样设计问题,学生不会感到空洞无趣,反而能够饶有兴致地去探究,去交流,从探究和交流中得到启发,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2、从化学平衡原理出发,讨论自然界与平衡相关的问题。
如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大气环流平衡、食物链平衡、生态平衡等。把学生带到在生活情境中主动实践、体验、探究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和领会知识形成过程,让知识恢复生命,要让学生得到体验,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才能被引出,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学生的创新火苗在碰撞中被点燃,才能出现师生能动的交流氛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交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