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1-8 11:34:11 |
|
|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是化学教学的立足点,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重视每一位学生亲自参与,在实验方案设计实施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新性是化学实验教学追求的目标。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更熟练地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看法。
一、发挥趣味实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三学生刚学化学时,往往对化学中的实验现象感到很神奇,渴望知道为什么。因此,我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从课时教学目的出发不失时机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初中第一节化学课上增加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如: “魔棒点灯”、“巧洗烧杯壁的白色固体” 、“自制牛奶”、 “白兰地变红葡萄酒”等实验,这些都使学生觉得新奇,随后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
二、注重“学生实验”, 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演示实验是教师做给学生看的,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是不利的,同时还会导致实验在学生的心目中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会骤减。因此,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将一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或学生分组实验。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仪器,边组装边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普通漏斗?应加入多少的稀盐酸为适宜?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怎样证明集气瓶里已充满了二氧化碳?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积极地参与,使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中学到了知识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探索性实验是指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实验—科学抽象—结论的过程来获取知识,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非常有利。例如: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1)老师提出问题:①点燃前的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态、硬度和密度等)②点燃蜡烛的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③刚熄灭蜡烛后可巧点蜡烛吗?④检验生成物时可用一只干燥、冷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先把烧杯口罩着外焰,然后把烧杯慢慢向下移,观察火焰在哪个位置烧杯内壁出现明显的现象?⑤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多做几次,探究出点燃哪个位置的白烟蜡烛最容易重燃?(2)让学生猜想和假设上述的问题②④⑤。在思考过程中,猜想必须符合逻辑,同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3)通过实验检验:在实验时,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四、借助电教媒体,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制作的模拟实验来进行少数实验教学。在有些特殊情况下,由于受实验条件、实验时间性和安全性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用模拟实验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印象。例如,讲“一氧化碳的毒性”时,借助计算机设计三维动画片小白鼠中毒死亡,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一氧化碳)中毒,有效地克服就课本讲实验的问题。再比如有的实验容易因为错误操作而引起严重后果,我们可以用软件制作错误操作的后果展示,以提醒学生注意,如模拟“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并飞溅出来”的危险操作。这些特殊的实验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
五、联系实际,贴近社会和生活,达到学以致用
实验教学是最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教学中把有关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验室中进行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如:家庭小实验—制作无壳鸡蛋,将白醋倒在玻璃杯中,放入[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初三化学早起步化学实验室 下一个化学: 双氧水分解的新催化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