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与分析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1-27 22:43:50 |
|
|
改进1:为了达到较好的演示效果,很多教师在实验前都用热水来检查装置的是否漏气,在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或在实验时看不到白烟从瓶塞边上冒出时就认为装置气密性良好。其实,在冷却的时候,瓶内压强急剧减小,此时还是有空气从微小的缝隙中进入,而且冷却时间越长进入空气越多,但又不易发觉,最终导致实验失败。我的改进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橡皮塞的孔周围涂上凡士林,并在集气瓶瓶口内侧及橡皮塞边缘涂上凡士林,在胶皮管与玻璃管的接口处用细铁丝扎紧,以确保燃烧结束后冷却期间外界空气找不到可入之孔。
改进2:这个实验的另一个失败点在于实验精度不高,水位上升往往达不到1/5。其实在实验开始前用水把导气管内的空气排尽(即在导气管内预先装满水),打开止水夹后,水能更顺利的从导气管中进入到集气瓶中,进入的水能更加接近集气瓶剩余容积的1/5。
改进3:该实验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打开止水夹的时机选择。当冷却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会由于集气瓶内水温升高而影响冷却的速度,导致后段冷却需要比较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空气往往能够突破凡士林的密封进入到集气瓶中从而影响实验成功率。我在白烟较少时打开止水夹实验的成功率达到了100%、精确率也高。此时打开止水夹,进来的冷水能加快冷却速度,使得瓶内气压下降迅速,使水更容易进入。
改进4:由于水的颜色与玻璃的颜色相近,坐在后排的学生往往观察不到有水进入集气瓶中的现象,也不好分辨水位是否上升。我在原水位用一根橡皮筋做标记,并在水中加入一些品红制成品红溶液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
上一个化学: 如何规范解答高中化学实验题 下一个化学: 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学习的探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