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经验:别忽视高考保底志愿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5-7 9:55:27 |
|
|
考虑到近些年高考中化学生的优势,我的“+1”学科选择了化学。我的一模考成绩相当不错,在徐汇区化学类排名中居二十几位,但是二模考发挥失常。所以在填志愿的时候为第一志愿是否填复旦大学犹豫良久。不过既然复旦是我一直的梦想,而且上海改革后的高考志愿模式也算合理,我决定放手一搏。
最终我一本的四个平行志愿是:第一志愿:复旦大学;第二志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三志愿:华东理工大学;第四志愿:上海中医药大学。这四个学校往年的最低分数线差距都在10~20左右,这样的梯度对于我而言感觉是最适合的。并且个人认为这四个志愿应该可以概括成:冲、稳、保、托。
从我的志愿中也可以看出,我所感兴趣的领域指向医学方面。关于专业选择纯粹是我个人意愿,父母没有任何干涉。但对于外地院校,他们提醒我谨慎考虑。毕竟我也从来没有过住读经验,对长期离开父母还是会有一些担忧。
填写志愿前也参加过一些高校举办的介绍会,从现场的宣传资料中可以获取一些相应高校优势专业的信息,个人觉得这些对选择专业比较有帮助。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学校下发的高校当年计划招收人数以及往年分数线的参考资料,一般而言分数线波动不会太大。但是前一年分数线过高的或者当年计划录取人数较少的高校在次年分数线都可能略有降低,不敢说绝对。例如,我那年的复旦最低分数线虽与去年持平,但相比于其他高校分数线都上升的情况,其实是下降了,而交大则上升了5分。这应该是复旦长期在上海居高不下的分数线以及当年招收裸考生人数减少导致的。不过,即使有再精湛的技巧,首先考虑的还该是自身的综合实力。
二模之后如何策划
□余倩淞(复旦新闻传播学,毕业于西南位育中学)
我高三加试政治,一模总分500,徐汇区(文科)排名全区第四;二模总分520,全区排名第二。
模拟考之于高考,虽然说只是一次演练,但其仍是个人定位与志愿填报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一名无加分无预录取、“裸考”入复旦的学生,在此分享一些我模拟考与填报志愿的经验,以期有所帮助。
二模的分数并不重要,因为模拟考的分数线根据人数划分,与历届高考分数线实质上无甚可比性。因此,区排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你在区范围内、与更多的竞争者相比是否具有更多的优势。我高三加试的科目是政治,两次模拟考区排名相差不多,因此如果发挥正常,当时认为考入复旦、交大这样的高校问题应该不大。
由于我之前没有任何高校的预录取资格,因此我可以自由地填报我喜欢的院校。在学校的选择上,鉴于我高三加试文科,我对于综合实力和偏重文科的院校有更多的考虑,零志愿是北京大学,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虽然平行志愿风险较小,但在填写志愿时仍要有一些梯度和所谓的“保底”院校,所以我接下来分别填了上外、华师大和上大。别以为前面的录取了你,剩下的就是浪费,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这样填写的志愿表能在心理上给你释放很多压力。在专业的选择上,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还是符合父母期待的?也曾让我犯难,当时我曾经希望第一专业为中文系,父母则希望我读经济。在此时,对自己进行分析及与父母商讨很重要。由于我本身喜爱文史,在参考了专业培养计划、复旦的学长学姐以及网络上的意见之后,我和父母达成了新闻传播学类的统一意见。进入大学后,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性优点让我深深体会到,在填报志愿时进行理性、个性地选择是多么的重要。
志愿切不可脱离现实成绩
□施冰芸(交大大一德语系)
如今再和学弟学妹们讨论起高考经验时,免不了带有几分隔岸观火的悠然。其实,与其说是悠然,不如说是在经历了考验后,回顾往昔,明白了许多事,沉淀下了些许经验。接下来,我就以高考填志愿为主题略述己见。
有句话叫“高考考得好,志愿更要填好。”上交一份草率的志愿就等于对考生的未来不负责任。总的来说,要“尊重兴趣,因校制宜”。在分配一本的四个志愿时,力求“一志愿冲一冲,二三志愿保一保,四志愿托一托”。切不可脱离现实成绩。
填志愿时的参考依据来源于考生的一模、二模成绩(也许个别考生会有出入,但总体不会差太多)。以我个人为例,我高中就读于上海市市北中学,作为一名文科生,我的一模、二模、高考成绩呈上升趋势,之间差距不大。最后进了交大德语系,也算是意料之中。而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同学,她的例子可以给大家些启发。高[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胡锦涛:把学习和修养紧密结合 下一个化学: 美法院允许联邦政府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