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与学四法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6-24 10:56:47 |
|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在这种形势下,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普通教育只有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才能发挥普通教育本身的功能,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任务。要做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我认为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关系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需要有大批的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专家,同样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普通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负责。
现在的问题是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继续开学,得到深造,这种要求具有它的合理性,而事实上又受制于招生名额的限制,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家长的愿望。我们且不说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就是将来经济发达了,也不可能让所有同龄人都进入“大学学习。现在普通教育处在这样一种矛盾之中,往往在外来各种因素影响之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的主要办学目标;在这种单纯为追求升学率的目标引导下,导致了只抓少数“尖子”,忽视冷落大多数,教学中不是着眼于全体学生,而是满足部分渴求升学学生的需要。其结果,使相当多的学生心理受到伤害,难以掌握中学阶段应该要求学到的基本文化知识。这自然不符合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的要求。继续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势必使普通教育办学的路子越走越窄。
近年来,我们通过学习,提高大家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抓大面积提高的共识。在个体措施上,我们废止了按成绩优劣编班的做法,新生人校一律均衡编班,教学力量平均分配。教师任课基本来取大、小循环结合的办法,既加强起始年级,起始课程教学,又使青年教师得到锻炼,形成了赶有目标、平等竞争的风气,教学中坚持以中等学生接受水平为基点,严格执行教学大纲,不搞偏、难、怪题,使不少入校时被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赶了上来,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二、坚持让学生全面发展。
现在的在校学生,将要承担下世纪初的建设重任。这一代人的成长,关系到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的前途。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合谐地全面发展,注意对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成为健全的、为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事实求是的讲,由于存在着就业难的客观现实,人们形成了“考上学变成龙,考不上变成虫”的观念,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往往只看升入大学人数的多少,不管是重点中学还是普通中学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强烈的“社会需求”下。学校违心地采取了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忽视体育,放弃美育和劳动技能、劳动习惯教育的措施,而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应具有的自学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而种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恰恰不利于青少年心身健康和智力发展。
尽管国家教委三令五申要求学校严格教学计划,遵循教学大纲,然而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停开非升学考试课程,取消体育锻炼,加班加点赶进度等等错误做法,仍被捧为“高招”,岂不知,这些做法对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十分有害的,不少学生正是在疲劳和重压之下,智慧潜力被抑制,学习成绩日渐下降。所以要实现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既需要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也需要学校提高以法治校的自觉性,更需要社会和家长的理解、支持。
三、坚持正确的人才观。
1988年我校一名高考落榜生,因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被某颇有名气的科技公司招聘录用,在以后几年的工作中,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专长。这件事给我们以启示,人才的概念应该是多层次、多规格的,成材的途径也是多渠道的。考上大学的是人才,升不了学的,只要他具有一定的社会参与意识,能用自己的智慧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应该是人才。
古往今来。很多科学家、发明家,虽未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依靠自己的刻苦钻研,做出了不寻常的贡献,又有谁说他们不是人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不能说不是我们现行教育的缺陷。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不是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教育工作者有责任[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中师化学教学向农化科技倾斜的实践 下一个化学: 化学实验是否需要研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