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技法在科学实验中的使用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2-10 11:38:47 |
|
|
一、课题的提出: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使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以往的实验教学,通常只注重实验的结论,对实验的过程,特别是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等环节中体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重视不够。长久以来有一种观念――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左右着我们的实验教学。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书本轻实践,在很多方面忽视甚至扼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搞题海战术。这些观念和手段,不能培养出思维活跃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
在初中阶段,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少数能够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内容之一。“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基于这样的理论指导,我们想以实验教学一种手段,在学习上能够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身心上的愉悦,从而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尤其在农村初中开展这方面的探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同事参与到创新教育和教育的创新研究中来。
二、具体实施步骤:
课题组选取初二年级和七年级的学生为本课题实施的对象。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对创造技法和创新教育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创造技法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和一些做法,以及如何使用创造技法、对学生进行的怎样方式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太多的经验。基于这些原因,课题组在开展探讨时,以实验内容(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级实验和课外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开展创造技法在初中自然实验中的应用探讨,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具体实施采取以下步骤:
(1)教师的前期准备:
要在学生中进行创新教育和实验,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当要实施这方面的探讨时,我们也有疑虑――是不是这个对我们不适合。著名的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为什么我们不能有所改变呢?为此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借鉴其他同事的经验,我们认识到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容纳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活力和灵性!对于创新教育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对学生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衡量学生,教师应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保护学生好奇心和创造性。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师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不能一谈到创新,就会很快和那些天才联系起来,似乎与己无关,对一般学生更是望尘莫及的事。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天才与平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为学生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促使知识内化,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目的。在平常的实验教学中做这方面的尝试是有意义的。
(2)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的意识: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自然科学课中的实验是非常感兴趣的,在实验中开展创造技法的学习和应用有一定基础。目前我们的学习方式还是传统的机械式接受学习,学习者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的时候,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教师传授的,这些内容千真万确没有异义,不需要学生自己任何方式的独立发现。这种学习方式对新的知识接受能力低,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典型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在一些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为了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知识容器”、“两脚书橱”。这已经影响学生潜能的开掘,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遏制。我们列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等,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很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有了认同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我们开展这课题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要服务于平常的教学、服务于学生,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题才有意义。
(3)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实验探究活动: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气体制备、除杂、验证设计模式浅析 下一个化学: 微型化学实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