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技法在科学实验中的使用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2-10 11:38:47 |
|
|
所谓创造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造思维发展规律总结出的创造发明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在创造实践中总结出的这些创造技法还可以在其他创造过程中加以借鉴使用,能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
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总结和发明的创造技法已达340多种,随着创造发明活动的实践和总结,创造技法的质与量还会不断提高。实践证明:人们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法,会明显地提高创造力,有效地从事创造发明。创造学家把这些技法分为三大类:
1.扩散发现技法:主要是寻找问题所在,然后提出设想。
2.综合集中技法:主要是收集情报,或者用于按照顺序来解决问题。
3.创造意识培养技法:为解决各种问题而培养创造意识的方法。
将如此众多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明显和我们目前的现实不相符,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对此我们选择了其中几种常见的创造技法向学生作了简要的介绍,如:组合法、设问法、类比法等。如果一定要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实践活动中,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方法这和我们的初衷是不相符的,实际的操作中也会显得牵强。经过认真地思考我们决定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实验探究活动,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体会一些创造技法、利用一些创造技法,开拓性的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这当中强化情境的互动性,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情境,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骋。使学生敢于提问,高质量地提问,并针对问题大胆地提出解决的方法。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问题。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学者所共识。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宋代的另一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可以预见的是学生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显得拘谨,质量也不高,有些问题甚至幼稚可笑。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抓住学生的灵光一现大加鼓励,并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对一些质量不高的问题决不能打击、讥笑。一句话作为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没有问题到有问题、从有小问题到有大问题。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化学: 气体制备、除杂、验证设计模式浅析 下一个化学: 微型化学实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