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观察实验现象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0-2 13:59:54 |
|
|
看见不等于观察,观察是将所看到的现象经过思维的加工“去粗取精”后而获得真知的一种能力。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看到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理解知识。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引思设疑。要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而有没有搞懂和准备回答而又有困难的时候,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愿望。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把通过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所得到的感性知识及时深化,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做到观察与思维的和谐统一。只有当学生掌握不同实验的不同观察方法,在学习中自觉地进行观察,才能保持稳定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常用的观察方法有:
1、全面观察。
全面观察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化学实验中,对于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现象观察可以从点燃前、燃烧中和熄灭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1)点燃前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做的烛芯组成的;普通蜡烛的外观为圆柱形、固体;常见的颜色为乳白色和红色。特殊用途的蜡烛因加入配料而显各种颜色(如生日蜡烛),形状也因需要做成各种形式(如螺旋状、数字形等);不管何种蜡烛都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可用小刀切割)。
(2)点燃后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约2—3秒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液态石蜡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蜡烛的液体在流下的过程中,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一层火焰暗淡,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明亮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不仅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人蜡烛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焦,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面温度最低;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烧杯壁上有水雾生成;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熄灭时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刚熄灭的蜡烛,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立即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在蜡烛顶部受热熔化所形成的凹槽中的液态石蜡冷却逐渐变成固体。烛芯顶部炭化变为黑色……
2、对比观察。
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对那些类似的现象进行比较。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而对那些差别明显的事物进行比较,才能找出它们的相似点。
例如,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的观察也可以分3步进行:
首先,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人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对比两瓶中的石灰水是否都变浑浊以及变浑浊的程度。并解释原因。然后,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进行观察、对比燃着的木条的燃烧剧烈程度和木条燃烧至熄灭的时间的长短。并解释原因。最后,对着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进行对比,被呼气的玻璃片上有一层水雾,而后者没有,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水蒸气。
3、连续观察(重复观察)
典型的实验或学生观察反应现象容易发生错误,有的是实验现象短暂,稍纵即逝,学生不易观察的实验现象,有的是一种明显的现象掩盖了另一种现象。此时,教师可重复做一次或让学生再做一次,进行重复观察,以获得深刻正确的印象。例如,镁在空气燃烧的实验,学生对反应中产生耀眼的白光印象非常深刻,却忽视了对镁在空气燃烧中燃烧后所产生的白色固体物质的观察,而这白色固体恰恰是我们应当观察的重点。这说明在观察化[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有机实验的几点注意事项 下一个化学: 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