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5-28 14:00:28 |
|
|
解决问题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广义而言,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遇到新情况、新课题而无既有的对策,从而引起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所谓“问题”包括两方面:一种是根据教材内容拟定的作业题、考试题、实验题等;另一种是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化学现象的简单实际问题。前者是主要的。实验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心理因素是迁移。按照“为迁移而教”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应对今后的学习或工作具有较大的帮助。应用实际知识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知识迁移的问题。迁移不是自动的,学生获得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保证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用于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当从实验教育的角度研究促进迁移和防止干扰的条件。
一、掌握基本实验知识是促进迁移的基础
学生掌握的基本实验知识越多,对解决实验和实际问题越有利。经验证明,学生自己动手比观察演示所掌握的实验知识更牢固,更有利于迁移。心理学实验表明,有指导的练习量越大,一般说来就越可能产生积极迁移的效果。例如,学生对常见离子的鉴别都做过实验,遇到鉴别物质的作业或实验习题,就能促进这类知识的迁移,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充分掌握基本实验知识。
二、细致观察实验是促进迁移的关键
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少不了思维,应用实验知识解决问题需要良好的观察力。所谓观察力,是指能够敏锐发现实验现象中不显著的却是本质特征的能力。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学生,能细致观察到实验现象的特征,并把它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去。例如,“鉴别苯、乙烯、甲苯三种液体。”这道题解的常规思路是先分别与溴作用,能褪色者为乙烯,余者为苯和甲苯,再进行鉴别。然而有些学生只用酸化了的高锰酸钾溶液作用来区别。他们认为,如果很快褪色者为乙烯,缓慢褪色者为甲苯,不褪色者为苯。从这些思路分析,由于他们动手做过甲苯和乙烯跟高锰酸钾溶液作用的实验,而且认真细致观察过这些实验的全过程,并能把这些观察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来,使解法更为简便。这就说明细致观察实验能更好地促进迁移能力的提高。
三、稳定的实验兴趣是促进迁移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态度必须主动进取,而非被动地接受,这是学习心理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原则,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实验产生了稳定兴趣,带有自觉性和持久性,就能够主动钻研,认真操作,掌握更多的实验知识,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形成促进实验知识迁移的动力。反之,如果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是自己动手做过的实验,也毫无印象,那当然谈不上迁移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实验的稳定兴趣上下功夫。
四、充分理解实验原理是促进迁移的依据
只有充分理解已做过实验的原理,才能通过“迁移”去理解别的实验现象,解决新问题,否则可能产生负迁移。例如,中和滴定中盛酸碱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还要用酸碱溶液润洗,这是避免滴定管壁残留水珠稀释了酸碱溶液。学生如果不能透彻理解这个原理,就必然产生锥形瓶也用碱或酸溶液润洗的错误,这就产生了负迁移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充分理解实验操作原理,防止干扰。
|
上一个化学: 演示实验教学的心理学思考 下一个化学: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