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刻意用“新制的”么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10-12 23:32:15 |
|
|
执教中学化学的教师和学习化学的学生都知道,用氯水要用新制的,检验醛基要用新制的Cu(OH)2,这些要求早已落实到教材、考纲、考题、考点、评卷要求的得分点上了。有必要这么刻意要求么?笔者认为这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作茧自缚、庸人自扰的典型案例。
Cl2与H2O反应要生成HCl、HClO,这是事实。但Cl2与水的反应速度很慢,25℃时,Cl2与H2O反应的平衡常数为4.2×10-4,Cl2和HClO的平衡浓度分别为0.061mol·L-1和0.030mol·L-1,总溶解度是0.091mol·L-1。事实上长期存放在棕色瓶中的氯水——1周、2周,即使是1月、2月,它与KBr、KI、氢硫酸的置换反应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
笔者用存放了50多天的氯水进行实验:①打开氯水瓶口后有很浓的Cl2的刺激性气味;②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润湿的KI淀粉试纸和一小块蓝(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氯水瓶口上方,KI淀粉试纸变蓝,石蕊试纸被漂白;③即使用苯、CCl4也能把氯水中的Cl2萃取成黄绿色苯层。笔者长期的实践证明,存放这么长时间的氯水都有这样的效果,还要刻意要求“新配制的”、“饱和的”氯水,那就无异于作茧自缚了。
检验醛基的还原性也有类似的情况:CuSO4与NaOH两种溶液相混合,只要确保NaOH过量——溶液呈碱性,它都是合格的检验醛基的灵敏试剂。不仅如此,即使把试剂Cu(OH)2、Cu2(OH)2CO3、CuO中的任何一种与NaOH溶液相结合,只要确保溶液呈碱性,他们与醛基都有灵敏的反应。笔者以为,教科书之所以说要用“新制的Cu(OH)2”,想必是没有必要刻意使用试剂Cu(OH)2与NaOH反应,而是将几滴CuSO4溶液滴进有几mLNaOH的溶液中。这种操作,既方便得到Cu(OH)2,又能保证溶液呈碱性。如果在教学中刻意要求“新制的Cu(OH)2”,而且把它作为反应条件,这就有庸人自扰之嫌了。
笔者有必要指出,不是新制备的氯水、新制的Cu(OH)2不好,而是指刻意新制备,而且是非它莫属的极端,在实验中是很不必要,也是很不可取的
|
上一个化学: 乙炔制法与性质的几点教学参考 下一个化学: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