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是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似乎知识“必由”教师“传授”才能称其为“教学”。教师作为“先学者”当然可以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心得、体会、经验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但反过来说,教师工作的辛苦也恰在这里。他必须甘为铺路石,作出奉献和牺牲才可以成全学生。他们是蜡烛、春蚕、人梯,以牺牲教师自己为代价,“托举”起学生的发展。在传统观念里,教师就是董存瑞那样的“英雄形象”,炸了碉堡也炸了自己。 没有教师的解放就没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学生的幸福。教育必须让教师首先找到幸福。然而,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是无法实现教师的职业幸福的。
二传,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儿,于是,我们把培养如何“传球”称之为“专业化”。有些人传球技艺日渐增高,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却越来越让人忧心如焚?为什么课堂艺术性增强了,教师们越发会表演了,可学生却越来越厌学了?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罗杰斯说过,“任何人都教不会别人任何知识”。可惜,我们仍然没明白这句话,仍然在强调教而忽视学;仍然在放大教的功能而漠视学的价值;仍然在利用节假日把教师们关起来一味去提升“专业化”,却忘记了如何研究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仍然在执著于教法和教案,而不重视学生、学法和学情。
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除了要考量二传技艺,还需要考量教师的职业态度,他必须乐于传或者对二传孜孜以求,当然还要考量教师对自我情绪的掌控能力。任何教师都可能有发挥不好的情况。我当然承认教师里有高手,是世界级的传球大师,问题是,再厉害的高手是否也会有知识短板,即便是学富五车,那他有不懂的知识吗?如果有,请问他是如何在课上讲授的?我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全是自己熟知的,而教师不会的又如何讲?
那么,能不能研究一下“一传”?即让学生直接和知识对话。我说的是“直接”,而不是“间接”,我说的是直接获取新鲜知识,而不是二道贩子贩卖来的陈年旧知。我说的是“省去”教师,不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放心,而是把他们解脱出来。我说不让教师“插手”,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我说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学会”,而未必是非要费力劳神、一身香汗地“跳大神”不可。我说的是不仅为了让学生学会,还要通过动手、交流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书写,乃至沟通、合作的能力。我说的是教育既要发展学生,同时还要满足教师自身的发展,教书不是在夜以继日地“掏空”自己,而是在作为“首席”时增补和完善自身,以达师生相长的境界。
教师不再是“二传手”,如果形象一点阐释,要扮演好四个角色:“哑巴”——教师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少讲;“忍者”——千万不要随意批评学生的错误;“懒汉”——要敢于把学习问题踢还给学生,千万别太过于勤快;“大忽悠”——教师的最大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鼓励、激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