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能生产400多个品种、近千个规格的稀土产品,占世界总流通量的65%—70%,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大量供应各种品级、规格稀土产品的国家。面对新世纪,稀土产业将以何种优势迎接新的挑战?11月21日—2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稀土学会第4届学术年会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关注之一:稀土产业的飞速发展确立起自己的优势1999年,我国稀土矿产量已达7万吨,比1998年增长8%;稀土冶炼加工产品约6万吨,占当年世界稀土总产量的70%以上;生产各类单一和高纯稀土产品2万吨;出口总量5万吨,创汇4.6亿美元。我国的稀土产业在世界上已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稀土的应用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20多年,应用技术日益成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用量不断增加。1999年国内稀土消费量为1.6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应用范围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数十个行业:在传统产业中,稀土钢产量已从1985年的11万吨增加到目前的80万吨,稀土钢种有80多个;采用稀土制成的硅铝盐分子筛裂催化剂在我国炼油业中的普及率已达98%;稀土在汽车尾气液化净化方面的应用也在逐步形成产业化;在高新技术产业应用中,稀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发光材料、磁性材料、贮氧材料等一批新型产业的形成。目前,我国节能光源的科研、生产、应用由单一产品到多样化,已初具规模,钕铁硼生产能力已达7000吨/年;镍氢电池的生产能力为1.6亿支。我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针对稀土存储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磁致冷材料、巨磁阻材料进行的科研攻关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一些研究成果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已进入实用化阶段。我国稀土产业不仅拥有(已探明)4300万吨丰富而各具特色、相对集中又可满足不同应用领域需求的稀土资源,并且在选冶和分离上世界领先,占领了单一和高纯稀土的世界市场,已确立起自己的优势。关注之二:优势的转化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取得飞速发展的中国稀土工业正面对着“入世”的考验。尽管中国加入WTO对于国内稀土产业来说更多的是机遇,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整体提升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却是眼下整个稀土行业的当务之急。由于我国稀土企业单体规模小,缺乏创新技术,几十年来,稀土资源与产业优势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稀土应用尤其在高科技应用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应用落后于生产。我国稀土产量近5年来增长了3倍,应用量却只增长1倍左右,稀土用量仅为产量的四分之一。由于内需不旺,产品供过于求,依赖出口,许多稀土企业开工不足,导致手足间互相压价、多头对外、无序竞争。另一方面是应用水平低。我国稀土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应用只占10%,低于世界平均13%的水平,更低于日本35%的先进水平,应用稀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另外,缺少创新技术也使属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和新型稀土材料少之又少,产品技术含量低。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毕群指出,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实现两个转化,全面提高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要整顿、治理散、乱、小,稀土企业要站在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控制总量,开发精品稳定价格。
要从原料源头控制做起,支持那些具有市场前景和一定规模、环保较好的企业,开发深加工,生产附加值高、内需量大的产品。
在价格上,要考虑下游企业的利润,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资产为纽带,加快股份制改组步伐。其次,是要重点搞好推广应用。他指出,稀土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工作,大力集成和协同配合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