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实验探究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8-31 11:07:51 |
|
|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为特点,以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模式进行。科学探究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化学实验为在科学探究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乐于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导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例如,学习Cl2的性质时,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氧气、一定的温度三个条件,而点燃的H2却能在Cl2中燃烧?这说明了什么?
2、打开自来水水龙头,偶尔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这是什么原因?
3、Cl2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纸条或有色花瓣褪色,而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纸条或有色花瓣褪色,为什么?
4、市场上销售的漂白液、漂白粉为什么具有漂白作用?
5、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药品,它们的合成与氯气有什么关系?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在与英法联军作战中,首次使用氯气攻击对方,开了战争史上使用化学武器的先例,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上签字,为什么?
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动手实验,这一系列问题得到了解决,从而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究
传统的实验模式是采用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如氢气的还原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讲氢气具有还原性,再通过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验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输出——反馈”的低级阶段。若把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改为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
1、氢气能跟单质的氧气反应,它能否跟含氧的化合物反应呢?(如氧化铜)
2、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3、该实验的成败关键是什么?
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发现问题,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适当指导,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并为将来的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看有关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同时,也应经常提出一些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学习NaOH性质以后,CO2通入到NaOH溶液中无现象,可以让学生们设计实验来证明CO2通入到NaOH溶液中发生了反应。
经过学生们亲自设计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改进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课堂演示实验,如遇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的情况时,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激励学生敢于创新。例如,铜和稀硝酸的反应中:1、生成NO的现象不明显;2、反应不易控制;3、污染环境。根据这些不足之处,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方案,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探究实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具有更强的开放性、过程性、问题性[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教材处理中的 “ 顾后 ” 和 “ 瞻前 ” 下一个化学: 化学中毒急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