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 注册
科普之友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化学 >> 化学学科信息 >> 正文  

空气负离子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9-3 11:01:31
 
空气主要是由氧和氮组成的,其中氧约占21%,氮约占78%。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成份存在,这些少数成份,虽然在空气中所占比例极小,但对人体健康,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是有一定益处的。负氧离子多少,并且是衡量空气是否清新的重要标准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负氧离子的浓度每立方厘米不低于1000至1500个,为清新空气。每立方厘米的空气,如果以分子单位计数,远远超过千万亿个,其中的1000至1500个负氧离子,所占比例应当说是微乎其微了。正是这微乎其微的量,人们正在研究它、认识它,并且引起了广泛重视。
  
  负氧离子,非常简单地说,就是捕获了一个电子的氧分子。最近科研人员发现并证明,负氧离子的形成和消失与环境的大气压,光照程度,空气湿度,温度和日转差、风速、雾气等多种气象因素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空气负氧离子的浓度晴天比阴天多,夏季比冬天多,上午比下午多,海滨、高山、森林及绿化带周围的负氧离子浓度高,可达到每立方厘米2000多个,比城区高出5至10倍,而室外又比室内高出2至3倍。
  
  在自然条件下,氧分子捕获电子是非常不易的,它需要有自由电子的产生。比如由于强烈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照射,一些空气分子的外层电子吸收能量,脱离分子成为自由电子,这个自由电子与负氧分子结合,就成了负氧离子。大气中的闪电,强电场,也可能导致自由电子的出现。瀑布、喷泉、雨水撞击、海岸浪花,会使水与水、水与岩石、水与空气出现磨擦碰撞,产生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如果被氧分子捕获,同样可以增加负氧离子的数量。不过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在短暂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作用,会不断出现,也会不断沉降、消失。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一定的量。
  
  医学界有人认为,负氧离子可经过呼吸道或皮肤刺激引起神经反射,影响人体全身各系统,能促进新陈代谢,预防流感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另外,空气负氧离子还有去除尘埃,消灭病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是,科技界对负氧离子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的认识,也不完全统一,应当肯定的是负氧离子被人体吸收是有益无害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多到户外活动及常走进大自然,吸收点负氧离子浓度较高的新鲜空气。
  

  • 上一个化学:

  • 下一个化学:

  • 备战中考化学,你需要什么?

    从早扫到晚:玄武湖垃圾太多了

    化学版《青花瓷》蹿红折射出教育

    高三一年大逆转 网瘾少年从三本到

    家庭小实验

    化学重要知识点:常见的氧化剂和

    谈硫化氢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

    多角度思考、总结规律、形成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专题辅导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十):酸和碱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九):溶液

    关于浙江省高中化学竞赛的几点想
    化学学科信息
    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昆虫翅膀的秘密:蜻蜓飞行时速可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揭秘宝石金龟子炫目光彩:甲壳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中国首套湿地绿地图在世博展出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千古难解科
    宇宙奥秘
    [航空航天]我国在酒泉成功发射一颗空间实
    [宇宙探索]月球天梯可行性分析 机器人模拟
    [航空航天]最冷褐矮星温度比人体温度还低
    [航空航天]俄推太空旅馆计划 豪华舒适5天
    未解之谜
    [未解之谜新闻]飞碟吊足众人胃口 专家称25年后
    [UFO飞碟]英解密新一批UFO档案 包括“外
    [UFO飞碟]2011下半年UFO事件大盘点
    [UFO飞碟]UFO撞不到东西的原因视频
    生命科学
    [生物*医学]英将皮肤细胞“重新编程”订制
    [生物*医学]日本国内发现超级细菌 多数抗生
    [生物*医学]科学家制造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生物*医学]卫生部:中国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水
    动物世界
    [动物趣味知识]请告诉我两个科学家从动物得到
    [动物趣味知识]人参皂甙对动物学习记忆影响的
    [动物趣味知识]海豚为什么要追随轮船呢? 
    [动物趣味知识]2如何建立由于野生侯鸟迁徙所引
    科普文章
    [物理实验研究]物理天平的使用.你知道物理天平
    [信息科学]钻石存储信息能力为硅数百万倍
    [生命科学]基因突变导致人类X连锁智力障碍
    [化学学科信息]远红外线加热技术
    [医药健康]研究称烟民吸二手烟患病风险增
    [生命科学]健忘可能并非真忘只是记忆混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使用本站前必读
    Copyright © 2007 - 2011 科普之友( www.kepu365.com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