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考”也有地区差异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10-1 10:58:44 |
|
|
此时,岐王才不紧不慢道出来意:此子并非乐工,是来应进士试的考生,文学才华才是当代一流的呢。
唐人薛用弱的小说集《集异记》记载了一个关于王维的故事:王维不到二十岁就在文学艺术上有极高造诣,诗写得好,而且懂音乐,善于弹琵琶,为唐玄宗弟岐王李范所喜爱。某年,王维将参加进士考试,先去请求岐王关照。岐王为之出谋划策,让其假冒演奏琵琶的艺人,着鲜衣华服,由岐王携至某一大有权势的公主府上,为公主及宾客演奏一支新曲《郁轮袍》。王维风姿秀雅,琴艺精湛,一曲奏毕,满座倾倒。此时,岐王才不紧不慢道出来意:此子并非乐工,是来应进士试的考生,文学才华才是当代一流的呢,望公主提携推荐。王维献上早已备好的诗卷。公主大为叹赏,令人将试官召至府邸,换掉她原来的推荐名单,重新举荐王维为京兆府“解头”(以第一名身份推荐参加省试者)。当年,王维一举登第,成了进士。
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与王维的生平行迹,只好当小说读,但它展示的时代风貌却是真实的。它写出了唐代进士考试之前热闹的“院外活动”:考生奔走权贵之门,推销自己,求人关照,各显神通;王公贵族干预考试的频繁活动与惊人能量——公主一传唤,京兆府试官(相当于今首都教育考试院院长)立即奔往其府第,遵照指示更换解头名单。貌似公正的科举考试从开始环节就有许多的不公正。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京兆府“解头”名额的重要性。唐代科举考试的“常科”(主要指进士、明经两科)通常每年举行。参加考试的举子来自两大途径,一是“生徒”,由中央和地方各类学馆选送参加考试;二是“乡贡”,读书人不论出身门第,自行报名,经县、州府逐级考试选拔,按一定名额报送中央,到长安参加尚书省有关机构的考试(省试),合格者就是进士(或明经)及第了。
虽同属州府一级,京城长安所在的京兆府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远高于其他州府。在京兆府参加州府试而获得省试资格的考生,及第的概率也远大于其他州府考生。京兆府荐送省试的前十名,称“等第”。凡列于等第的,绝大多数登科有望。要是前十名在省试中有好几个落选,京兆府就会发公文到贡院,要求考官解释他们落第的原因。被京兆府列为第一名荐送省试的,如果落第那才真是怪事呢。有人统计,整个唐代,一共只有九个京兆府“解头”省试落第。
看上了京兆府的特殊地位,外地考生争来京城应试,奔走权贵之门,拉关系托人情也成为常态。前引“郁轮袍”故事中,考生“王维”走了皇帝弟弟的门路还不够,又假扮乐工博取地位更重要的某公主欢心。如此煞费苦心,争的是京兆府“解头”。京兆府考试尚未举行,“解头”已内定,并在“公主”的威压下改来换去(前一“解头”也是公主举荐,因更喜欢“王维”,才招考官来改了名单)。“王维”将要参加的京兆府试,不过是走走过场。不出意外的话,省试登科已全无问题。众多考生数十年寒窗也未必挣得来的进士头衔,于他已是囊中之物了。
|
上一个化学: 揭秘广东高州职教乱象 下一个化学: “孙见坤事件”再度拷问高校招生自主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