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见坤事件”再度拷问高校招生自主权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10-8 11:45:14 |
|
|
被称为国学“偏才”的孙见坤,因高考(论坛)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消息一出,各路口诛笔伐之声不断,演绎成今年夏天高招最富有争议的公共事件。
在“孙见坤事件”中,有人认为,孙见坤人才难得,希望能对其破格录取,并以历史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案例来佐证,如钱钟书当初数学15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朱自清当初数学0分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等。另有人认为,录取公平最重要,支持陕西招办的做法,其理由是如果这次为孙见坤开了这个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笔者以为,在目前的制度下,陕西招办的做法并没有错。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制度给无数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人平等进入大学的机会,公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公平不意味着铁板一块,选拔天才与录取公平同样重要,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能否有一种适用于天才选拔的有效机制,以避免当下出现的“孙见坤难题”呢?
“孙见坤难题”由自主招生而引起。他参加了复旦的自主招生,按规定只需达到当地的一本线即可被录取,可偏偏考试成绩是553分,比一本线559分少6分。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是按照复旦自主招生的规定操作。有意思的是,孙见坤也参加了中山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当时中大就愿意以一本线下10分来录取他,如果他报了,“孙见坤难题”将不会出现。
破解“孙见坤难题”,解铃还需系铃人,那就是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目前,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只是赋予高校一定比例的自主招生权,也即高校先对学生进行自主招生测试,确定学生的自主招生资格,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再参加统一高考,统一高考成绩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一本线或者低于高校当地录取分数线10~20分)。这种兼顾公平和自主权的招生模式,使高校在选择学生时“戴着脚链跳舞”,“孙见坤难题”也即这种模式下的产物。
“钱钟书数学15分进清华”的美谈,出现的基础是当时的大学录取是自主的。现在,这种土壤还不具备。究其原因是高校如果拥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人们担心公平会因此丧失,走后门之风盛行。在此顾虑下,目前高考领域的改革仅限于操作技术层面,不敢轻言实质性改革。当前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目前的自主招生考试,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如此,选拔天才与录取公平才能兼顾。
|
上一个化学: 唐代“高考”也有地区差异 下一个化学: 像磁场一样吸引学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