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家-侯德榜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10-17 12:01:09 |
|
|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
侯德榜(启荣,字致本),1890年8月9日诞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坡尾乡一个普通农户家庭。190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福州英华书院;1910年他毕业于闽皖铁路学校,并到津浦铁路当施工练习生;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学堂;1913年,以10门功课1000分的成绩名震全校,被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1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19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他以《铁盐鞣革》的论文获该校博士学位。
这一年,侯德榜收到一封来自祖国的不寻常的信件,寄信人是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亚交通受阻时期。中国一向依赖进口的洋碱断了来源,国计民生受到严重影响,范旭东先生决心在塘沽久大精盐公司的基础上创办永利制碱公司并进一步发展中国自己的制碱工业,可是苦于当时国内没有专业人才,于是他发信给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恳请他回国共同振兴祖国的民族工业。就这样侯德榜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揭开苏尔维法生产的秘密,打破洋人的封锁,侯德榜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上,经过5年艰苦的摸索,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合格的纯碱。其后不久,被命名为"红三角"牌的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并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在1930年瑞士举办的国际商品展览会上,"红三角"再获金奖,享誉欧、亚、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永利碱厂被迫迁往四川,由于当时内地盐价昂贵,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为寻找适应内地条件的制碱工艺,永利公司准备向德国购买新的工艺--察安法的专利,但德国与日本暗中勾结,除了向侯德榜一行高价勒索外,还提出了种种对中国人来说是丧权辱国的条件,为了维护民族尊严,范旭东毅然决定不再与德国人谈判。侯德榜与永利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认真剖析了察安法流程,终于确定了具有自己独立特点的新的制碱工艺,1941年,这种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1957年,为发展小化肥工业,侯德榜倡议用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他亲自带队到上海化工研究院,与技术人员一道,使碳化法氮肥生产新流程获得成功,侯德榜是首席发明人。当时的这种小氮肥厂,对我国农业生产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就是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
侯德榜一生勤奋好学,虽工作繁忙却还著书立说,先后发表过10部著作和70多篇论文。《纯碱制造》一书于1933年在纽约列入美国化学会丛书出版。这部化工巨著第一次彻底公开了苏尔维法制碱的秘密,被世界各国化工界公认为制碱工业的权威专著,同时被相继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威尔逊教授称这本书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制碱工学》是侯德榜晚年的著作,也是他从事制碱工业40年经验的总结。全书在科学水平上较《纯碱制造》一书有较大提高。该书将"侯氏碱法"系统地奉献给读者,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侯德榜为世界化学工业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当时其国外会员仅12人,亚洲仅中国、日本两国各一名),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
1949年5月,正在印度帮助工作的侯德榜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请他回国的消息后,谢绝了印度塔塔公司年薪10万美元的聘请,冲破重重阻挠,历时50天,绕道回到祖国的怀抱,聂荣臻同志亲自到车站迎接。周恩来同志又亲临北京东四十条16号永利办事处看望,并高度赞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几天后,毛泽东主席又接见了侯德榜,详细倾听了他对振兴工业的意见,并提出了恳切的希望。
1949年,他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后又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他还历任中央财政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化工局顾问、化工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化工部副部长等职务。1957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同学们,慎用涂改液! 下一个化学: 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