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媒体课件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10-29 11:21:22 |
|
|
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高中化学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同分异构、电解池原理、原电池原理、消去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聚合反应、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笔者深有感触的是有关晶体结构的知识,通常需要两三节课的内容,如今用多媒体课件,只需要一节课就能够充分说明,并且效果很好。诸如氯化钠晶体一个晶胞中有多少个钠离子、多少个氯离子,一个钠离子周围距离相等且最近的钠离子有多少个的问题,几乎不费口舌,学生就能搞清楚。
2、有毒、有害以及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实验。如硫化氢的性质与制取;CO、SO2、Cl2等毒性实验以及胶体的电泳。
3、错误的实验操作后果。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将水加入浓硫酸以稀释浓硫酸、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乙炔等。
4、化学生产流程的宏观演示。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
三、开发制作多媒体软件、建立信息库
多媒体课件是以电脑为操作平台的一种新的授课方式,这就不象实物展示那么实在和方便,因此要使多媒体课件能够很好地被运用,并能取得好的授课效果,多媒体课件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其实就是交互性,也就是指操作的人与电脑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为了运用它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可操作性就成了多媒体课件能否得以广泛运用的一道屏障,可操作性就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力。只有有了很强的交互性,才能使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做到得心应手,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见解,这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当学生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自学时,强大的交互性也更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方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少走弯路。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的情境以及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不能以多媒体简单的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只有处理好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此看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遵循下列原则:
1、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够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应该处理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媒体教学的关系,粉笔和黑板仍然是我们老师的主要教学工具,我们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
2、可以课堂演示的普通化学实验不能以动画代替。实验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体所取代不了的,它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化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垂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
3、多媒体课件应以小的"积件"为主要形式。多媒体课件做好后,应是适合人人使用,不因教学思路和课堂结构的不同而发生冲突。即一个难点对应一个课件,教学思路变了,课堂结构变了,课件仍然可以使用,只有这样的课件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被推广。
4、课件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以及板书等统统编织进去,上课时老师只管按鼠标,一路"next"下去,虽然省劲不少,但交互性太少,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学生自学型的习题式课件,更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反馈功能。
多媒体课件的来源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制作,二是网上下载。通过自己的构思和创意,制作出的课件是智慧的结晶,是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应为能够制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而自豪。但是,毕尽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甚至外语水平所限,完全由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化学元素 下一个化学: 以“疑”入境 开放思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