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媒体课件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10-29 11:21:22 |
|
|
自己制作的课件终是少数,大量的课件还需要到网上去下载,或者进行二次开发。英特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我们化学教师应该能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解决同一个教学难点甚至可以找到多个课件,我们要有比较地吸收、利用、改进和开发。
利用微机的存储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大量存贮习题和知识点汇总,为学生进行练习和复习提供方便,建立起自己的习题库、单元检测题库和复习指导体系库,并将单元检测题的得分率输入题库。同时研究了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料。在使用单元检测题库时,根据学生每个题目的得分率进行选择、有的放矢。这样的设计,针对性强,在下一章的检测题中可以将上一章得分率低的题目稍加变化再次检测,这样循环往复,学生的错题率会大大降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课件制作及使用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件制作不可违背知识和认知的科学性。在平常上网下载课件时,常可以发现有些课件中存在着一些细小的漏洞,从而使课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一)知识内容缺乏科学性
第一、忽略键长的变化。例如,在运用Flash制作有机物的各种反应的动画时,大家时常用的都是用球棍模型来表示有机物,表示有机物间的典型的变化,如,各个键的断开、原子或基团的相互迭加等等,但是大家时常忽略表现键长的细小变化,例如,CH2=CH2在与Br2的反应中,C=C键变成了C-C键,键长增大,这一点大家往往容易忽略。在反应中键长的确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使其不变,这就明显违背了反应的实质。
第二、忽略各微粒大小的比较。同样在化学课件的动画制作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有关原子、离子和分子这些微粒的表现,大家通常会在注重动画中的动态变化时,而忽略对各种微粒本身的比较,特别是微粒的大小比较。例如,Na原子就比Na+要大,Cl原子就要比Cl-要小,Na原子比H原子大等。如果在课件中没有注意各种微粒的大小,而把各种微粒的大小都作成一样,这样即使动画做得很漂亮很美观,但是它的大小的表现本来就是一个科学错误。
做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传授知识,更清楚地使学生掌握知识,因此使知识本身具有科学性将是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的,一个优秀的完美的课件首先就应该具备知识的科学性,课件中有关知识的科学性不容我们忽视,那怕是极其细小的某个方面。
(二)认知特点缺乏科学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脑技术也在不断地溶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去了,但是电脑技术也仅仅只是一种技术,仅仅只是一种为了教育教学取得更大、更显著的效果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它并不是万能的,我们不可过分地夸大它的效用,而违背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科学性。其中,在做课件中经常出现的弊端就有:
第一、课件的界面过于花哨,内容华而不实。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如色彩过于艳丽的界面、美观好看的按钮、字体变化多样的文本,美化了界面、方便了老师的操作,但这些却很容易成为学生的视觉中心,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注意力的分散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外在形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十分有效地传授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第二、课件呆板单调、索然无味。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呆板单调的多媒体课件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只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激情。多媒体教学是以文字为基础,配合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手段,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效果。一个形式呆板的多媒体课件与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呢?为了充分发挥出课件的效用,那就只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的长处,避免呆板单调,力求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唤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又能大力提高学习成绩,这一困扰人们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摆在每个教育者的面前。通过实践证明,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和大胆尝试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地去学习、掌握这种技术,很好地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一课。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化学: 化学元素 下一个化学: 以“疑”入境 开放思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