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 美国G。S。路易斯提出逸度的概念;法国格林发明格林试剂
1902年 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渣中提出了放射性元素镭
1903年 英国卢瑟福和索迪提出放射性嬗变理论
1905年 德国哈伯与勒。罗西诺等人研究成功把空气中的氮固定成氨的实验方法
1906年 俄国茨维特发明色层分析法
德国费歇尔提出蛋白质的多肽结构理论,并合成出分子量为1000的多肽
1907年 美国G。S。路易斯提出活度的概念
1909年 丹麦化学家瑟伦森提出PH值概念;美国贝克兰制成酚醛树脂
1911年 英国卢瑟福根据α粒子穿透金箔的散射实验,提出带核原子模型
1912年 提出量子化的原子模型(丹麦玻尔N.Bohr, 1885--1962)
德国能斯特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德国劳厄发现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证明了X射线是电磁波
德国化学家霍夫曼人工合成橡胶成功
瑞典赫维西和德国帕内特创立放射性示踪原子法
德国克拉克和罗莱特制成聚乙酸乙烯酯
1913年 工业合成氨成功(德国哈伯Haber, 1868--1934) ;英国索迪提出同位素概念;美国法扬斯发现镤-234;英国莫斯莱证实核内正电荷数与原子序数相等;德国博登斯坦提出“链反应”概念;英国汤姆逊和阿斯顿发现氖有稳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
1916年 提出原子价理论(路易斯·柯塞尔Kossel,1888-1956和兰米尔Langmuir, 1881-1957)
德国开始用空气中的氮气大批生产氨和尿素
美国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
美国朗缪耳导出吸附等温方程
1919年 发明质谱仪并利用质谱仪研究同位素(英国阿斯顿Aston,1877--1945),在当时发现的71种元素中发现了202种同位素
英国卢瑟福用α射线轰击氮,首次实现了人工核反应
1920年 德国施陶丁格提出高分子链线型学说
1921年 德国哈恩发现同质异能素
1922年 丹麦布朗斯台提出共轭酸碱理论;捷克海洛夫斯基发明极谱法
1923年 法国德布罗意提出实物微粒的波粒二象性的概念;美国路易斯提出路易斯酸碱理论;英国德拜和德国许克尔提出强电解质稀溶液静电理论
1924年 德国赫尔曼和黑内尔制成聚乙烯醇
1925年 美国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论
提出吗啡的分子结构式(鲁宾逊Robimson, 1886--1974)
1926年 卜耶隆提出离子缔合概念
澳地利薛定谔提出波动方程
1927年 首先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结构(海特列和伦敦)
俄国谢苗诺夫、英国刑歇伍德提出支链反应理论,用以说明燃烧爆炸过程
对类胡罗卜素结构的研究(克拉尔相库恩)
德国哥尔特施米特提出结晶化学规律
1928年 英国海特列、伦顿和奥地利薛定谔提出分子轨道理论;德国狄尔斯和阿尔德发现双烯合成
1929年 俄国巴兰金提出多位催化理论
英国氟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德国贝特和范弗雷克提出晶体场理论
美国乔克和江斯登发现天然氧是三种同位素的混和物,从此物理学上改用氧-16=16作为原子量标准,而化学上仍沿用原来[1] [2] [3] 下一页
|